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望 岳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春 望

诗篇一开头即写“国破山河在”,这句诗中包含了多少感慨!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草木丛生。“国破”与“城春”两意相反,诗人却以之对举,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下维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是诗意翻新,出入意料。正是通过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第二联承接“国破”、“城春”而来,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景物,来进一步渲染诗人的“感时”与“恨别”之情。“感时花溅泪”,是写花,写所见,是感伤国事;“恨别鸟惊心”,是写鸟,写所闻,是伤感家事。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观花反落泪,闻鸟反惊心,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

“感时”和“恨别”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诗人在第三联中便深入一层来说:“烽火连三月”,战火从正月到三月连绵不断,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中,这是写国事,是“感时”的具体发挥;“家书抵万金”,由于长期战乱使亲人间音讯隔绝,倘有一纸家书,简直价值万金,这是写家愁,是“恨别”,的实际内容。国事与家事紧密相连,“感时”与“恨别”交融一体,这样就更深化了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

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

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本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因此,诗的开头即单刀直入,排除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切,只用一句诗为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第一句“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特别是“村”字,都含义丰富。就通常情况说,分散、偏僻的农村是恶吏“捉人”的典型环境,而人烟密集的市镇却与众不同。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举,而用一个“捉”字联系起来,点出了矛盾双方和矛盾的性质,从而也预示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意就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一段时间,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此后的“听妇前致词”“如闻泣幽咽”,也已经在这里埋下了伏线。“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因为在当时,由于有“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新婚别》)之类的迷信,抓兵一般是不抓妇女的──当然也有例外。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次、因与果的密切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的内容,千万别以为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第一次逼问啼诉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凭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在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撤谎!不是有个孩子哭泣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了一句“惟有乳下孙”。但是县吏又一再追问,老妇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有个母亲,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的怎么见人呀!”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呼”了。

最后一段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这首诗意在揭露差吏的横暴凶残,但直接写差吏的并不多,主要以对老妇的语言描写达到这个目的。本诗的成功与对话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莲蓬
一件难忘的事
一次采集标本的活动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佩服——努力
我的好友
鸟儿的血泪诉说
班级趣事
小弟弟
倒竖蜻蜓
西安之旅
狗猫争食
诚信真好
大雾
爷爷学讲普通话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
汽车产能过剩迷雾
我国电信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探讨
行业协会职能配置与政策创新
“入世”视野下的中国军工产业研究
“板块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中国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副产品消费行为研究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2005年消费形势分析及2006年预测
三网聚合,数网竞争——兼论发展我国电讯产业的政策环境
关于国有产权改革的研究纲要
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竞争策略及发展对策
产业融合中的市场结构及其行为方式分析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
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比较研究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幸福是什么》教学案例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过程是情感的体验过程──《去年的树》教学案例
《去年的树》教学案例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