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朗读;
2、赏析;
3、探究;
4、拓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
- 美丽的中区花园
- 交通堵塞(童话)
- 撒谎
- 电灯和蜡烛的故事
- 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 王老师跳绳
- 我最难忘的一天
- 发卷之后
- 有趣的实验
- 日记二则
- 一张有趣的照片
- 会唱歌的碗
- 放学路上
- 秋天
- 理清脉络 把住关键
- “凤头”摇曳,姿态万千——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
- 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快乐课堂
- 语文教学中评述性口语的巧妙运用
- 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时尚
- 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 政治课的实效性
- 浅谈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与组织管理
- 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论地理课中的“三疑式”教学
- 浅谈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大语文教育”
- 回首之间
- 铸炼高尚人格,树立师表形象
- 数学教学与育人
-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琵琶行》典型例题
- 《琵琶行》课文赏析
- 《琵琶行》教学杂谈
- 咋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探究性学习述略
-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行》教学后记
- 《琵琶行》人物描写
- 《琵琶行》课堂实录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课文导入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教学设计
- 《琵琶行》知识归纳
- 《琵琶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