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31
理解词类活用后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阅读中,要在整体感知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测,理解词语的意义。
作为初中生,应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诸”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所谓“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起指代(组合、连接)作用的文言词语。测试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具体释义、简答;二是判断正误,辨析选择。只要依据具体语境,作出正确分析,就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或解答,当然,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也是必要的。
“之”的主要用法有:
1、作代词,代人、事、物等;
2、助词,相当于“的”;
3、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作助词,用在句末,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不译;
5、作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不译;
6、作语气助词,表陈述的语气,不译;
7、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以”主要作介词,相当于“凭、把、用、来、按照、因为”等。表示原因、结果、对象等,少数作连词,相当于“而”。
“于”是介词,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动作的来源、趋向、对象,或表示比较等,相当于“向、到、在、比”等。
“而”在初中文言文中主要作连词,它用在两个词语或句子之间,可以表示前后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的关系。
附:常见的几个双音节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 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大概”、“莫不是”。
⑵ 然后:顺承连词,可译作“之后”或“这样以后”。
⑶ 然则:可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⑷ 虽然:可译作“即使这样”或“虽然这样”,“虽然如此”。
⑸ 几何:可译作“多久”或“多少”。
⑹ 奈何:可译作“怎么,怎么办”。
⑺ 无论:可译作“不要说”。
⑻ 杂然:不译作“纷纷地”。
⑼ 至若:连词,至于。用于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班的老顽童
- 我的老师
- 小气鬼+Fashion村姑=妈妈
- 最美的微笑
- 班里的“四大天王”
- 我最敬佩的人
- “动物家庭”
- 我
- 我发现外公是“傻仔”!
- 讨厌的表弟
- “七雄”雄霸五(5)班
- 吝啬”的妈妈
- 我最敬佩的人--张怡宁
-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
- 我的履历表
- 重温鲁迅作品,感受鲁迅精神
- 浅谈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
- 供电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试析
- 网络论坛在企业公共关系中的作用浅析
- 电力企业公关危机的应对试论分析
-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试析
-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 浅析鲁迅作品中言语反义词的运用
-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 吴佳琼诗歌及评论
-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 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的监督试析
- 虚拟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探析研究
- 文学史·文学评论·小说
- 浅析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
- 《荷花淀》教案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木兰诗
- 《社戏》第一课时
- 背影 教案示例之一
- 分马 第二课时
- 变色龙教案
- 背影 第二课时
- 一面 第三课时
- 社戏 第一课时
- 分马 第一课时
- 一面 第二课时
- 社戏 第二课时
- 离骚
- 社戏 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