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
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 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
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⑴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⑵ 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⑶ 集中释疑。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
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可结合配套插图,回放一下雪景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多媒体显示两段有关描写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一种新的描写方法。
(过渡)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不是的,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几个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所提供的画面,其余同学来做一个点评。
2、多媒体出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们认为作者在写景和叙事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明确。
五、齐读齐背,再品味
六、迁移运用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学生背诵《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的交融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弟弟
- 弟弟豆豆
- 脸色D颜色
- 我的妈妈
- 我的老师
- 我的好邻居张叔叔
- 女强人
- 我的好朋友李东鸾
- 难忘的老师
- 我家的女侦探
- 我的同学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妹妹
- 班有“暴力族”
- 我的语文老师
- 泰尼埃与依存语法
- 我国艺术档案研究三十年发展之我见
- 菏泽学院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
- 论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
- 浅谈史志语言中的语法规范
- 浅议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
- 试析博物馆临时展厅对观众疲劳度的调节
- 中国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分析
- 汉魏家训 2014年17期
- 女性与社火关系演变初探
- 双羊出圈岩画图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和磨制年代推断
-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论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策略
- 浅析宗教文物的保护
-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民族精神家园
- 《山行》教学设计
- 《山行》问题探讨
- 《山行》教学设计
- 《古诗四首·山行》说课设计
- 《山行》教学设计
- 《山行》诗人简介
- 《山行》相关知识
- 《山行》教学设计
- 《山行》教学设计
- 《山行》课文
- 《山行》问题探讨
- 《山行》教材理解
- 《山行》问题探讨
- 《山行》教学札记
- 《山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