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珍视个性体验 实现教学相长──《藤野先生》教学案例

珍视个性体验 实现教学相长──《藤野先生》教学案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写了自己在仙台受到的优待。他认为这种优待的原因“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如何理解这句话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而对这句话的争议很多,《教师教学用书》就提供了三四种意见。第五页所述观点认为:“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新生和友好,而是‘物以稀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也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传记,觉得他的自尊心确实比一般人强烈得多。但《教师用书》上的解释却有些牵强:为什么“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没有让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触动作者强烈的自尊心呢?《教学用书》又语焉不详。但查阅资料,征求其他教师意见,仍无结果,只好采用这种观点。

教学过程按我的设想顺利进行。学生在此提出疑问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我让学生讨论,观点多与《教师教学用书》18页所列意见相似。讨论之后,我引导说:“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先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至此,我已把《教学用书》上的观点巧妙的渗透到学生的讨论中,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自己觉得很成功,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这时学生陆续发问:

“鲁迅先生自尊心强到不能接受别人的帮助与好意,是不是太狭隘了?”

“既然鲁迅有这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那么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鼓励,他为什么就会感激,就没有觉得是物以稀为贵呢?”

“女子裹脚应是中国特有的野蛮落后的习俗了吧,为什么当藤野先生问这件事,作者虽感到为难,却没有反感呢?”

我一时语塞。而学生的问题是这种观点解释不了的。怎么办呢?我愣了愣,想到:“既然学生有疑问,为什么不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讨论一下呢?”

于是问到:“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别人好心帮助自己,自己却觉得难以接受,或者你帮助别人,对方觉得难以接受的事呢?”

学生们有些沉闷了。经过我鼓励,有几个学生开始发言了。

Q说道:“我有一次因病考试成绩退步了,我觉得很伤心。有许多同学来安慰我,我很感激。可是那么多同学反反复复的来劝我,又让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很笨,很贪玩,甚至让我丧失了学习的勇气。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恢复过来。”

A说道:“我有点跛脚,在班里受到同学们的关心帮助,我很幸福。可是同学们每次值日不让我做,每次上体育课老师也不让我跑步,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个不行的人。”

S说:“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同桌家庭条件不好。我们在一次春游,我看到她偷偷地躲在一角吃馒头,我就过去,把自己的面包给她,没想到她却不要,还说她不喜欢。后来我看到她的眼角红了。我知道我伤了她的心。”

……

几个同学发言后,班上陷入了沉默之中。我想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了吧。等了二三分钟之后,我引导同学们总结一下帮助别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们活跃起来。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几条:

帮助别人要出于真诚;要尊重对方的感受;双方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不能在别人并不需要帮助的时候硬给人帮助;不能把同情变成怜悯,把帮助变成施舍。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先生所受的帮助又如何呢?”

学生们根据刚才的讨论,找到了原因:

“我”开始虽然住在监狱旁边的一个饭店,但觉得和“我”不相干,饭食也不坏。而一位先生却“几次三番”地说,“我”终于搬到别一家,却每天都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可见这种帮助并没有考虑“我”的意见,是强加给“我”的,在“我”看来,是强国的国民居高临下地给予一个弱国国民的怜悯与施舍,并非出自真诚。“我”没有感受到尊重与关爱,所以认为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

学生们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发现刚才的问题也迎刃而解。藤野先生的帮助之所以没有被鲁迅误解,正是因为他的帮助是出于真诚,没有民族偏见,所以让鲁迅感激。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也就明确了: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探讨“匿名信事件”。学生们很容易就认识到“爱国青年”的寻衅,是大国国民对弱国国民的歧视。尽管职员与“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方式不一样,但在鲁迅看来都是“大国国民对弱国国民”的心理。“匿名信事件”同样反衬了藤野先生对鲁迅这样的弱国国民毫无民族偏见、真诚相待的高贵品质。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教师的知识所包含不了的。如果在教学中真正调动起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往往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这篇文章我教了三四遍,我一直认为学生所知有限,而这一问题又较多争议,无法让学生进行体验,于是都把《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观点巧妙地灌输给学生。偶有争议,也以自己的“雄辩”让学生接受。今天这节课,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新课程与语文个性化教学·顾之川)取得了意外收获也解决了自己困惑的难题。

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时,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学生掌握了探究文学作品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归纳出了帮助他人所要注意的问题。这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收获却远远超过我的预期。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是不能忽视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李小龙,一个传奇人物
我的语文老师
我们班的班长怎么这样啊?
我的老师们
我是功夫男孩
我的小伙伴
贪吃的我
“平凡”的女孩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伯父的奇异功能
王梓璃的“稀里糊涂 搞笑”事件
拾垃圾的老奶奶
我的语文老师
我的外婆
着眼“十二五”,高度关注北京人口问题
劳模贫困是社会道德贫困
浅谈中国人口问题的表现
从范式理论的发展和困境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
浅析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论科技道德的激励功能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
后马寅初时代的人口问题
浅谈技术哲学研究的定位及关键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家庭伦理剧审美取向探析
警惕独生子女综合症
浅谈邓小平科技思想核心命题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浅谈我国同行评议制度有效性的反思
浅谈人口问题与和谐社会
近代中华科学文化衰退的制约因素探析
《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边城》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学设计3
《荷花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学设计[推荐]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于漪设计]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推荐]2
《荷花淀》教学设计2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3
《荷塘月色》精品教案2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学设计[推荐]2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
《边城》教学设计2
《荷花淀》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