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谈鲁迅作品的教学──兼谈《藤野先生》的课堂阅读教学

谈鲁迅作品的教学──兼谈《藤野先生》的课堂阅读教学

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大约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了。解放后,鲁迅的一些代表作更成为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教材。

现行的不同地区的语文教材中,均保留鲁迅的传统篇目,从体裁看,有散文、小说、杂文;就安排说,从初中第一册到高中第六册,时跨六个学年度,以如此的份量选学一位作家的作品,恐怕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也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了。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鲁迅的作品主题博大精深,意境含蓄隽永,加上文字艰深,笔法灵活,大量运用典故、反语、双关,使大部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越学越难悟其深远莫测,因此虽觉“百草园”清新有趣、平桥村自由可爱、法海可憎可鄙、闰土可怜可叹,却很少有学生喜欢这些新文学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也常常困于怎样领学生去感悟鲁迅作品的主旨,理解别具一格的布局,把握独特的语言风格。

张志公先生曾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怎样才能当好“导游”,带领学生领略其中的奥妙呢?

一、目的明确──教什么

鲁迅是一位彻底的反封建战士,因此他作品的使命就是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麻木的民众,给腐朽沉闷的社会吹进一股清新的空气,带来一缕希望之光。

鲁迅的作品为孩子们呐喊:冲出三味书屋,走进百草园,听蟋蟀弹琴,看叫天子冲向蓝天;他主张要象少年闰土一样,会看瓜、捕鸟、捉猹,象平桥村的孩子门一样,撑着航船在浪花里飞蹿,去领略豆麦和水草散发的清香……孩子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鲁迅的作品为年轻人呐喊:他愤怒,那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何以喋血府门,学生请愿何以被斥为扰乱治安;他反对夏瑜那样的流血,夏瑜的血治不好华小栓的病,更治不好那个满目疮痍的社会;他坚信,塔是终究要倒的,法海绝没有好下场;他大声疾呼,要痛打落水狗,无论是岸上的,水里的统统在该打之列。

鲁迅的作品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呐喊:是神权、夫权、族权,特别是那个罪恶的政权,杀害了善良、勤劳的祥林嫂,是“多子、灾荒、兵、匪、官、绅” 把闰土变成了木偶人,是科举那无形的恶棍打折了孔乙己的腿,中国人不能再像阿Q那样只求精神胜利,必须奋起扫荡几千年的吃人筵席,救救孩子。

这就是鲁迅作品的主旨,帮助学生了解我们这个民族饱含屈辱的辛酸历史,从而学习鲁迅那种矢志不渝为推翻那个吃人筵席而浴血奋战的精神。这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

“文”“道”是统一的,传道是通过“文”来完成的。鲁迅为什么能塑造出闰土、孔乙己、祥林嫂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多变的形式、奇巧的构思、用语的准确,这是我们学习鲁迅作品的又一教学目的。

语文教学必须因文悟道,以道解文,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二、方法明确──怎么教

鲁迅作品教学难于其他的现代文学作品,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时代背景。鲁迅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没有那个特定的历史现实,就没有鲁迅战斗的文字。今天的中学生对那个时代太陌生了,时空上的距离,增大了理解鲁迅作品的难度。二是形式上的隐晦曲折。这是由于当时斗争形势所限,“鲁迅处在黑暗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是作品的主题极为深刻,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层面难以理解。

教学中往往唯恐讲不透而引经据典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藤野先生》中关于“日暮里”这个地名,鲁迅自己说了“不知为什么我至今还记得。”而教师却要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解释这是游子的思乡之情,继而由游子思乡联想到“祖国内忧外患,正如黄昏日暮”,以此表现作者忧国、爱国之情,来强调记得它的理由。凡此种种,事无巨细,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学重点不明确,适得其反,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客观、正确地理解文章的精髓。

因此,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其次,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找准文章的最佳突破口。

如果仅以鲁迅作品艰深难懂为由,用传统的教学法,对课文逐句逐段地串讲分析,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给学生的印象还是浮光掠影。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学鲁迅作品的兴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吃透教材,寻找文章的最佳突破口可以说是庖丁解牛的第一刀,走进“风景”的入口处,尤为重要了。

寻找文章的最佳突破口,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入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分两部分。初读课文,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牢笼。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百草园真的是乐园吗?“园里确乎只有一些野草”,给我们的感觉是“荒”。皂荚树的高大,石井栏的光滑,这不都说明了年代久远,百草园“老”吗?一个未曾开蒙的孩子,居然能将泥墙弄坏,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园子破败的程度?一个破败的荒而老的园子为什么称之为“乐园”?带着学生反复阅读,抽丝剥茧,学生不难悟出百草园的“乐”意在反衬三味书屋的乏味枯燥。从这个突破口入手,课文的主旨就了然了。

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孔乙己》是一出笑声中的悲剧,主人公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孤寂而又痛苦地挣扎,又在笑声中悲惨地死去,抓住文章的启承转合,以笑声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剖析孔乙己这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学生不难得出文章既揭示了包括孔乙己在内的人民的麻木、愚昧,又控诉了封建科举的罪恶。

从文章蕴含的感情入手。《论雷峰塔的倒掉》则可以用“为什么雷峰塔倒掉大快人心?”引入课文。它既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又能帮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联系作品和当时的环境,理解鲁迅作品中的词语。

鲁迅的作品,文笔犀利,灵动多变,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但由于时空的距离,以及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知识层面的限制,许多学生往往对作品中的词语提出质疑,表示不理解。

应当首先向学生明确,这些文章大多是五四前后写的,当时白话文还没有通行,不能用我们现在的语法来规范鲁迅作品的文字。如“易主”、“不惮”是由文言文的单音词到现在双音词过渡时的产物,不妨把“易”改成“换”,把“惮”改成“怕”。再如“慰安”“魂灵”只需将词序颠倒一下,这是因为当时双音词还未定型,并非鲁迅别出心裁。有的则是一定语境下的变异,只要多读几遍,也就懂了。如“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大家隔膜起来”中的“朦胧” 、“隔膜”用作动词。

以上这些只要有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无须讲解,学生自会理解,并能举一反三。

但还有些词必须紧紧依据语言环境,像“东京也无非如此”中的“也”,“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的“大约”与“的确”。较典型的如“破口喃喃”。这个词是写老旦在戏台上踱来踱去的唱,双喜他们因百般无聊而“破口喃喃”地骂。联系语言环境便会发现此词维妙维肖的作用,本想破口大骂,但毕竟在看戏,别人喜欢看(否则又怎会河面上停满了船),怎容你放肆?但孩子们的气出不掉,还是要骂,故而成了“喃喃”声。此时不妨让学生模仿一下“破口喃喃”,在笑声中学生会顿悟鲁迅先生的用词之妙绝。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是开启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学,在备课过程中既博采众长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从容地将学生引入鲁迅作品这座博大精深的宫殿中,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菜市场的菜真多呀!
都是辣椒惹的祸
可爱的小花猫
老鹰捉小鸡
美丽的校园
春季运动会
春风
我的新手表
激动人心的春季运动会
春雨来了
我的房间
走在春风里
走在春风里
春天来了
学做蛋炒饭
优秀志愿者野外培训体会
青年教师培训体会
岗前培训角色换位活动心得感想
时间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新进员工集体培训心得感想
2011年教师礼仪培训心得体会
2011幼教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寒假校本培训心得感言
参加村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
2011年公司管理培训心得
新教师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11年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职业经理人春节培训班个人心得体会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心得感言
教师岗前培训心得感想
汽车企业CRM系统研究与设计构想(1)论文
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论纲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劳动关系学》综合教学改革
河南省林业建设的经济功能分析(1)论文
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法律地位研究
关于体育教师教育方式转变的思考
论赣州模式: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1)论文
数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论武汉市城中村改造(1)论文
地方保护及其效应辨析(1)论文
论山西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1)论文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校排球教学研究
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数学课的实践教学
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行如何实施经营转型(1)论文
关于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1)论文
《我们的玩具和游戏》教学设计
《识字学词学句(一)4》教学设计
《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设计
《绒毛小熊》教学设计
《书的世界》教学设计
《语文天地》课后反思
读写吟画——《梅花》教学设计
《比本领》教学设计
《比本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梅花》教学设计
《松鼠日记》教学设计
《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设计
《梅花》教学设计
《让我告诉你》教学设计
《天鹅、大虾和梭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