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2
用细节取胜──《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例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我的第一本书──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的故事,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受。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就够了,但其中一个小细节是我灵感突发,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试得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特意补叙了乔元贞得一生“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香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什么“出息“呢?
有出息的沿街叫卖,没出息的“我“却成为诗人,这是为什么呢?我准备用此大做文章,针对学生厌学,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举行一个专题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徒弟去问师傅,一碗米值多少钱,师傅说,一碗米,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往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的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的发酵、加温、很用心的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值多少钱,因人而异。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谁能说请一碗米值多少钱啊。但是这里有一个规律,我们加工的时间越短,费的心思越少,越接近原来的形态,它的价值就越低。反过来,要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应该怎样做?回到课文,我问学生有出息的沿街叫卖,没出息的成为诗人,这是为什么?有了这个故事的抛砖引玉,学生踊跃发言,说这是作者上学读书的结果。他们也说出自己的心声,自己都是农家子弟,没有什么出路,不能像乔元贞那样,也不能像他们父辈那样;有的说不读书生活在社会底层,不但物质上贫穷,而且还遭人白眼,使人看不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等。学生们讨论的情绪很高,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论越来越激烈,最后得出结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讨论比苍白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
- 一个爱下棋的人
- 爱看武侠小说的我
- 超级淘气包
- 我的三大克星
- 我的虫虫一家
- 我的老爸是个“多面体”
- 我的好友陈东旭
- 我的好朋友
- 哈,小C来了
- 我
- 爸爸―充满青春气息的大树!
- 倒霉的我
- 我这个人
- 我
- 人大预算监督迈向纵深
- 宁波:瞄准开发园区预算
- 我从朝鲜归来
- 立案登记伸张公民诉权
- 跟踪问效让承诺“不打折”
- “龙须沟”的蜕变
- 省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深化司法监督工作
- 公开是人大实现有效监督的利器
- 我与纳米比亚“国父”是好友
- 执法检查不能“后续乏力”
- 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续)
- 理科思维融合对提高化学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 一块派的艺术
- 8年履职只为一方水土
- 香港院校的引力
-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8
-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诗两首》教学设计6
- 《看云识天气》简案
- 《风筝》教学设计3
- 《散步》教学设计3
- 《散步》教学设计4
- 《诗两首》简单教学设计
-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12
- 《秋天》教学设计
- 《化石吟》简案
- 《风筝》教学设计5
-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6
- 《风筝》教学设计2
-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