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海燕》写作背景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据斯维尔德洛夫夫人的回忆录《斯维尔德洛夫》所载: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才认识到高尔基的危险性,于是不经审讯就决定把他放逐到库尔斯产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为高尔基送行。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来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地喜爱高尔基”。示威结束时,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
戈宝权同志根据《高尔基全集》翻译,编入本书时,由译者作了修改。《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笔名。
《海燕》发表后,立即引起广大读者注意,成为进行革命宣传斗争的有力武器。列宁非常喜欢这首革命诗歌。他在1906年写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一文中,曾经引用这篇作品,并且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作结束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月景
- 调皮的桑桑
- 我的小狗
- 校园艺术节
- 你背书包吗
- 谢谢你,同学
- 街道的自述
- 老师,谢谢您
- 好爸爸?坏爸爸?
- 抽签
- 我的自画像
- 谢谢你,郭学欣同学
- 我喜欢的赛车——“雷凌号”
- 未来的家乡
- 可爱的弟弟
- 死刑的司法现状及其展望刑法论文(1)
- 破产犯罪之立法研究刑法论文(1)
-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刑法论文(1)
- 从电影《2012》看美国传统价值观及文化
- 在美术教学中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刑法论文(1)
- 关于美术学专业生传统文化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美术传统文化的传承
- 数字动画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
- 略论计算机网络犯罪刑法论文(1)
-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浅析周杰伦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之美
- 数学美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及其教育价值
- 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传统文化
- 也谈刑罚目的刑法论文(1)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3
- 《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2
- 《母鸡》教学设计
- 《去年的树》教学实录2
- 《猫》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 《母鸡》教学设计
-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 《白鹅》教学设计3
- 《母鸡》教学设计与反思
-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1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 《猫》课堂实录
- 《巨人的花园》片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