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敬畏大自然”是一种非理性的蒙昧观念
印度洋海啸带给人们的震撼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人又开始重弹“敬畏大自然”的老调。何祚庥院士针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这就触着了某些人的痛处,激起了骂声。何院士长期以来反伪科学、批反科学,干的是得罪人、冒犯人的事,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不受攻击才叫奇怪。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
是反科学》〔《新京报》1月11日〕,便试图讲出一些道理,并建议大家对这个问题好好辨一辨。我就也来凑个热闹。
所谓“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这种心态和原始人的泛灵论、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说一脉相承,都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担心冒犯了它就会遭到报复。汪永晨虽然说“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但又说“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仍然还是把大自然当成神灵一样的存在,而作者本人,俨然大自然的代言人。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蒙昧的观念,与科学思想格格不入。因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无意识的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原始人献祭求神免灾,古人见到灾异上书言事要皇帝反省遭到天谴,今人把天灾当成人祸,教训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道影响天道。更极端点的,要人们对大自然敬而远之,反对用科学方法认识大自然,反对应用科学原理利用和改造自然,那当然更是反科学了。
这种反科学的主张,现在有了一个漂亮的辞藻——保护生态。我们之所以要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因为害怕自然,而是源于科学的认识,明白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是以人类为本还是以别的东西
〔神、动物等〕为本,是区分真伪环保的标准。汪永晨质问:“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人类的利益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有时牺牲目前的利益也是为了长远的利益。
即使是汪永晨,在考虑生态问题时也难免有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例如她用来质疑何院士的例子,恰恰是在支持何院士关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观点:“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后人类的生存可能
〔仅仅是可能〕会受到影响;三门峡水库“这四十多年来给渭河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她已替何院士回答这个问题了,修三门峡水库恰恰是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举个更现实一点的例子。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几次发生过小行星撞击地球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物种大灭绝的事件。假如未来有一天,又有一颗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
〔例如用核武器轰炸〕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大自然”坐以待毙?那样的“敬畏大自然”岂止是反科学,简直是反人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爸小传
- 我敬爱的刘老师
- 我的"动物"老爸
- 我心目中的偶像
-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 我的可爱妈妈
- 狐狸与乌鸦后编
- 我长高了
-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次体验
- 布叽历险记
- 师恩难忘
- 我的同学
- 值得我尊敬的一个人
- 弟弟打针
- 过马路
-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 新型城镇化改革过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
- 浅谈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工会应如何发挥作用
-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挑战与对策
-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法治贵州建设动力
- 关于基层单位廉政教育的思考
- 田仁义:守护青山白了头
-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 新形势下创新企业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 从“赶考”角度谈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心理学
- 对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
- 从《忆大山》看习近平总书记对普通文化人的情怀
- 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压力调查及对策分析
- 浅析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因素
- 雨说
- 我的叔叔于勒
- 曹刿论战
- 鱼我所欲也
- 范进中举
- 出师表
- 故乡
- 外国诗两首
-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 隆中对
- 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 短文两篇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等
- 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
- 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