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看电影
- 听写
- 看元宵灯会
- 布置教室
- 我的老师——修老师
- 参观公园
- 文艺表演
- 花伞借给谁
- 写书法
- 写日记感想
- 春姑娘来了
- 杨树的歌(改写)
- 帮助别人,自己快乐
- 文艺表演
- 文艺表演
- 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
- 注重班主任工作中的“以德治班”的管理
-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
- 教育,切不“可目中无人”
- 创新式德育在中学的探索
- 对“新教材”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 儒学与德育探微
-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现代教学中的优势
- 宋明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
- 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德育“三结合”问题的新思考
- 论现代学生工作
- 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我是什么》片断赏析
- 《清澈的湖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太空生活趣事多》
- 《日记两则》
- 《回声》教学设计
- 《活化石》
- 《清澈的湖水》第一课时
- 《我是什么》
- 《活化石》教学设计之二
- 《浅水洼里的小鱼》
-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父亲和鸟》
- 《清澈的湖水》教学设计之二
- 《父亲和鸟》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