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0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⑴ 整体感知全文。
⑵ 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⑶ 从文简介。
⑷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威海之旅
- 家乡的传统文化
- 美丽的春天
- 假如有一支神笔
- 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美丽的荷塘
- 仙人掌
- 两条小鱼
- 我学会了洗衣服
- 日 全 食
- 有趣的一天
- 难忘的第一次作假
- 爱上网的涛哥哥
- 我们的校园变了
- 独自坐公交车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古代鬼文化探析
-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
-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 老子的“冲气以为和”理论与家庭和谐
- 侗族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
- 十六大后现行宪法修改的思考(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宗教文化的特征
- 论社会主义宪政(2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传统的用途与滥用
- 加强书法教学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 论社会主义宪政(2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社会主义宪政(1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略论豫菜的传承和创新
-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说课稿
- 《猫》教学设计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 《索溪峪的“野”》教案
-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 《鸟的天堂》的语言
- 《威尼斯的小艇》课堂实录
- 《太阳》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
-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 《鸟的天堂》教学建议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月光曲》教学实录
- 《月光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