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3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了解端午的风俗,准确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文中平淡而又有味的语言,理解鸭蛋带给作者的情与趣。

【教学手段】

手工制作蛋络子、端午的习俗的一段flash动画。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诗句和谜语来猜中国传统节日:

(分小组竞赛)

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⑶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⑷ 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2、用幻灯展示出端午的习俗照片:

(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

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

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

(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小组长的引领。老师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及时的点拨和引导)

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

(过程中老师打出对切开的高邮鸭蛋横截面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整体感知中同学大致了解到作者对家乡的端午的鸭蛋难以忘怀的原因是由于在端午节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活动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步骤三:小组代表发言,解答前面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的小组的发言,老师及时做现场点评。肯定理解正确的一面,并指出不足。

(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表层到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中介物方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到深层次思考。)

步骤四:播放端午节的相关flash动画,结合观察身边的社会,比较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与中国民族传统节日在如今社会迥异的处境。阅读老师发的另一篇辅助阅读材料“节日的联想”。

(汪曾祺的文章读来有味、有趣,作者在文中饱含深情地一笔一笔写端午的种种乐趣,可是今天,有谁还把端午吃鸭蛋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端午节和许多别的传统佳节一样,节日意味渐淡,仿佛演绎为一种节日的符号了。它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已然完全淡化,远不如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那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传统的佳节还有几人有着幸福的期待?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对重视传统文化!至少要知道,端午节、端午的鸭蛋,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

三、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体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学生的发言老师可以及时做适当的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以最棒的语言讲出自己内心独特的个人体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分享碰撞的思想火花。

四、梯度练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任选一题

△查找出汪曾祺的《葡萄小令》阅读写读后感

△△模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片段作文“家乡的小吃”

△△△阅读“节日联想”后,仿写一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

【板书设计】

童年岁月的美好回忆

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味

寻常生活的闲适体味

端午的鸭蛋带来的

挂蛋络子

挑鸭蛋

趣 吃鸭蛋

玩蛋壳

【教学反思】

2006年的4月30日,我在南山实验学校初二⑼班上了节语文自然分材教学实验研讨课。实施分材实验一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探索着如何更好地落实普读和补读,在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中,引导学生从浅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转化。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考虑到是异地教学,学生是我从未见过面的学生,学生也未曾预习过课文,我在设计导入这一环节时,改变在原来在本校自己班级的做法,改为一猜谜的方式导入。这样是为了更快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由于很多孩子对课文提到江苏端午挂蛋络子的风俗不了解,我特地制作了几个色彩各异的蛋络子,实物展示既直观又新鲜,学生们学习了半节课看到这么有意思的物件,情绪顿时为之一振。蛋络子的展示使课堂气氛达到小小的高潮。学生学习趣味的增加也令课文的理解更好的往深层递进。再谈课文中文章中挂蛋络子的趣味时,老师不用多说,学生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在短短的一节课要学习两节课时才能解决的课文,显然时间是少了点。这对学生而言毕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课堂设计,而是采用了中心问题突破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写了小小的鸭蛋?以小组讨论中心问题的。的形式学生实现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直在巡视并协助学生。并对讨论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及时表扬肯定,督促别的小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切中肯綮方能化繁为简。对于大多数学生讨论后不能解决的学习难点,老师一定要寻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去突破它。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体会三:补读的方式要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步入到学生遇到困难“多事故地段”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有预见性的判断,并紧密观察学生的学情。等到学生功能出示三色牌示意,老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既不因小部分跟不上的同学耽误全班的学习进程,也不能忽略这些理解能力弱点的学生,赶火车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采用的办法是“抓大放小”。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关注孩子们讨论的过程,及时观察学生的学情。自己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因为在学生与文本第一次的对话中,出现理解能力层次区别通常就是这个时候。遇到共性的问题我就在课堂上重点强调,讲细讲透;遇到个别枝节性的问题就交由小组长解决,若是更棘手的问题不便于课堂解决的就留在课后个别辅导。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难,并及时点拨,可以帮助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尽快扫除学习的消极因素,跟上课堂学习的进度。灵活地处理好补读,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优生吃得“好”,也让学习脚步慢点的孩子吃得“饱”。

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理解的教学步骤四时,我听取接受了熊教授的建议,给学生一篇辅助阅读材料,来实现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拓展阅读材料的介入,很好的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进入到了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原来写端午的鸭蛋不仅仅因为家乡的鸭蛋的出名,也不仅仅是为了追忆童年生活的快乐,《端午的鸭蛋》还写出了作者多传统文化的眷恋,带给我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去向的思考。

从在实验学校上的这节汇报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我已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初步设想,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氛围活跃。在借助实物展示和辅助材料的阅读两个环节设计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补充的课外材料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它就像个云梯,为学生打开思路,实现浅层到深层的转化。当然,也存在不少遗憾。课堂的第一环节还可以更简洁,节约时间。而课题最后一个环节,因为时间的限制,没真正展开。还有设计好的几个分梯度的练习也没来得及给学生。在整节课结束教学之前若能让学生谈自己对日益淡漠的传统节日走向的看法就更加完美了!

学习完这篇课文我班的学生这样写到:《端午的鸭蛋》课堂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运用了非常直观的教学方法来让我们更加了解高邮鸭蛋,它让我们在欢乐中学习,远离了以前的严肃课堂气氛,摇身跳跃进欢乐的笑声中。

参与语文自然分材实验,我觉得我是充实的。因为我在不停地思索着,不停地实践着。尽管也遭遇到种种的困惑,但我想没有曲折的摸索过程,没有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质疑和拷问,我们又如何能实现自我的超越。多个角度去思考,去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对教学毕竟是有益的。实验中,如果我们少点依赖心理,不要被动地等待高人的指点迷津,多点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或许我们的行进的脚步会迈地更坚定而豪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是一只“小书虫”
我长大了
《喜羊羊与灰太狼》观后感
书包里的争吵
《田忌赛马》续写
爱反悔的大人
买 菜
炎热的夏天
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
未来的多功能汽车
书香伴我成长
我家的电饭煲
好听的名字
网上的天地
自画像
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中国古代设计文化与美学思想探析
论《诗经》的忧患意识
再论宪政的复权(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
剪纸艺术的过程与表现方法
浅析民国时期的山东婚姻习俗
再论宪政的复权(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浅谈维吾尔族帽子的特色》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古村古镇
在中国建立私人破产法的几点设想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古陶瓷的文化内蕴解析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九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八
《中彩那天》教学建议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十一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
《中彩那天》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说课设计三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二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七月的天山》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
《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一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一
《桂林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