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吆喝》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课文情趣盎然,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完全让学生自学,学生易停留在课文表面。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还要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这一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预习积累

二、导入

同学们可能从各种媒体上充分感受到了现代北京的气息,但可能没人能想象到老北京街头却别有一番风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萧乾的《吆喝》去感受一下老北京那“生活的交响曲”吧!( 可由同学模仿曾经听到的吆喝声,增加对吆喝的感性认识。)

三、合作学习,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2、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4、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后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5、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明确: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6、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明确: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五、品味课文,揣摩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六、延伸拓展,学习体验

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同学们能否将你熟悉的广告语改成吆喝呢?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体现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从生活中的吆喝声说起,自然引入课文,再让学生在寻读、演读课文中的吆喝声,充分感受吆喝的文化魅力,最后让学生对这种文化现象做出理性的评判。

【教学步骤】

一、听吆喝。播放《卖布头》相声

二、说吆喝

说出自己熟悉的与文中相似的吆喝,要求能像作者一样或对其内容、或对其表现方式、或对其音律节奏作一番简述。

三、喊吆喝

让学生上台表演,喊出吆喝的艺术效果。

1、揣摩,作者是怎样层次分明的向我们介绍各种吆喝的。

2、在表演中,体会文中的表达手法。

四、论吆喝

1、文中所写的吆喝是“北京”的吆喝,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北京”味?你认为它仅仅属于北京吗?

2、从全文看,作者对“吆喝”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3、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在逐渐消失,即使是现存的“吆喝”,其内容诸方面也在发生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误解
夏令营记闻
让天鹅朋友重返家园
致郑琦老师的一封信
再见了,老师
畅想大海
农村小记
父母给与的财富--教育
考试后
难忘的一句话
明天,我们毕业
诚信,永不凋谢的心灵之花
合作学习
青草长在小路边
关于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利用数字化校园网创新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评价
关于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美国大学的荣誉制度对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试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功能与途径
试论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高校多维教学督导体系的构建
试论构建目标检验标准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于高职思政概论课改革的再思考
试析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
试析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交流系统运行与管理实践
关于高等教育中的新竞争:大学生的择校
关于江西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科学思维在“电工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关于《沁园春·雪》的写作和发表情况──咏雪词的写作和发表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诗词较量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古典诗歌教学新平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札记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诗五首》教学杂谈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
“群童”真的是“盗贼”吗──一堂古典诗歌教学课的启示与思考
《沁园春·雪》有关资料
诗歌教学贵在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