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
翻新时间:2023-08-05
《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名作,寥寥一百余字,把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览尽山水之美,令人悠然神往。但这脍炙人口的文章,第三段即结尾段的层次结构却值得商榷。
便于分析,特对本段文字作了句序标记。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段文字共5句话。第①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夹岸高山之树况,第②句第③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夹岸高山之声响,第④句从心理的角度写人对夹岸高山的主观感受,第⑤句又从视觉的角度写夹岸高山之树况。
不难看出,这段文字在层次结构上不甚清晰,值得商榷。
首先,从分类条陈事物的角度分析。第①句写的是树依山生长之况,第⑤句写的是树茂盛蔽日之况,两句均写树,故应归在一起。即第⑤句应紧承第①句之后。只有这样,这一段文字才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其次,从对事物认识的逻辑角度分析。第①句,作者是从客观的视觉角度去写景物;第②③句,作者是从客观的听觉角度去写景物;第④句,作者是从主观的心理角度去写对景物的感受;第⑤句,作者又是从客观的视觉角度去写景物而结束全文。这样的结构层次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应该先是有客观感性的认识,然后才上升到主观理性的认识。那么,这段文字就应该把第⑤句放在第①句之后才符合逻辑,以第④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本段的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结束全文,才更加妥贴恰当,符合生活的逻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有一位好老师
- 我的好伙伴---刘靖
- 续写《一包胖大海》
- 腾飞
- “一座山”
- 保护环境畅想曲
- 买螺蛳
- 快乐五一
- 陪奶奶买菜
- 葡萄
- 愚人节的“礼物”
- 腌肉
- 观看表演
- 小闹闹
- 我的成长烦恼
- 高速列车座椅美学设计的表现功效
- 中国古代皇帝反腐奇招
- 皮影戏还有戏么
- 武大郎实为“高富帅”
- 真实的大唐断案高手原来是这样的人
- 中国女大学生宿舍百年变化史
- 盯上这6种人,钱就够你赚了
- 一切是怎样忘记的
- 电影《智取威虎山》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 故宫里到底有多少宝贝?
- 老师请我“吃鸭蛋”
- 建造毛主席纪念堂苏州采石始末
- 蒋介石与毛泽东为何未能走到一起?
- 中国古代如何给纳税人减税?
- 美国中情局训练动物间谍内幕曝光
- 续写《唯一的听众》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4
-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 《用心灵去倾听》结构分析
- 有关友谊的格言
- 老人的启示──读《唯一的听众》有感
- 《唯一的听众》情景剧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3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2
- 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课文内容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6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5
- 《用心灵去倾听》难点解析
- 《唯一的听众》一课一练
- 《唯一的听众》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