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
翻新时间:2023-08-05
《与朱元思书》的结构层次值得商榷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名作,寥寥一百余字,把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览尽山水之美,令人悠然神往。但这脍炙人口的文章,第三段即结尾段的层次结构却值得商榷。
便于分析,特对本段文字作了句序标记。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段文字共5句话。第①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夹岸高山之树况,第②句第③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夹岸高山之声响,第④句从心理的角度写人对夹岸高山的主观感受,第⑤句又从视觉的角度写夹岸高山之树况。
不难看出,这段文字在层次结构上不甚清晰,值得商榷。
首先,从分类条陈事物的角度分析。第①句写的是树依山生长之况,第⑤句写的是树茂盛蔽日之况,两句均写树,故应归在一起。即第⑤句应紧承第①句之后。只有这样,这一段文字才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其次,从对事物认识的逻辑角度分析。第①句,作者是从客观的视觉角度去写景物;第②③句,作者是从客观的听觉角度去写景物;第④句,作者是从主观的心理角度去写对景物的感受;第⑤句,作者又是从客观的视觉角度去写景物而结束全文。这样的结构层次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应该先是有客观感性的认识,然后才上升到主观理性的认识。那么,这段文字就应该把第⑤句放在第①句之后才符合逻辑,以第④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本段的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结束全文,才更加妥贴恰当,符合生活的逻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学游泳
- 我的书包
- 辛勤的园丁
- 诚实的孩子
- 快乐的一天
- 有趣的小猫
- 害怕的夜晚
- 搭积木
- 夏天
- 一件难忘的事
- 说谎
- 贝贝爸爸的生日
- 课外活动
- 我的妈妈
- 一次难忘的游泳
- 简析民事诉讼法之法院职员回避(1)论文
- 浅论消费者安全权权利性质辨析(1)论文
- 县制:乡土中国的行政基础——县制丛谈之一
- 论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英雄化
- 音乐与诗歌关系”笔谈[五篇]
- 试论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现状与法律对策(1)论文
-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种财政视角的分析
-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中“人”的预设对二者方法论的思考
- 政府机构改革的平衡机制分析
- 关于政体、法治和执政方式的思考
- 论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法律效力(1)论文
- 死者人格精神利益保护:案例比较与法官造法(1)论文
- 大胆进行体制创新推进我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熊佛西: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丰碑
- 网游虚拟货币法律问题浅析-以QQ农场为范例的分析(1)论文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二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四
- 《春雨的色彩》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七
-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 《邓小平爷爷植树》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六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之三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八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五
- 《司马光》教学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三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六
- 《柳树醒了》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