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1、“祗辱于……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不仅包涵作者对“伯乐不常有”的时代怨恨,而且还包含了作者对“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千里马的深深痛惜之情。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无知表示不满和“食马者”对“千里马”的虐待表示强烈抗议。

3、“是马也”:这个“也”则是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和长长的叹息。

4、“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是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语气十分强烈,而且将作者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之情推向了顶峰。

5、“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表示的是强烈的感叹语气,作者对如此昏暗的世道、对这样无知的“食马者”的种种怨恨和对遭到如此不幸的千里马的无限同情都浓缩到这一个“也”上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同学缘
我的老爸
我们的“狒狒”老师
老师眼中的我
幽默大王
纯白色的生活
名声大震六(5)班
我的好伙伴
我有一个奇怪的老妹
假文盲
记忆中的老外婆
15元钱
他真行
感人的泪水**
我为他喝彩
论洪江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1)论文
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探讨(1)论文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1)论文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几个问题的探讨
略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
谈按需施教原则在中央苏区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浅析美国侵权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河北省苹果品牌建设探讨(1)论文
福州闽江口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论文
浅析教育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制
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初探
试论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立法完善
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1)论文
论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感悟父子真情,学会品析人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学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