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马说》课文品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一句全面地总结了不识马的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旺妄与宣称“天下无马”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战国策·楚策》中有汗明向春申君讲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大意是千里马拉盐车,不能上太行山,伯乐见此情形,下车痛哭。于是千里马仰天长鸣,声达于天,此因马“见伯乐知己也”。《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求士的故事,郭隗也以千里马为喻,指出国君应求贤若渴。而《马说》的立意更深一层。韩愈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借千里马的遭遇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抒发了自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在恰当使用比喻的基础上又反复论证“天下无马”论点的荒谬。由于“伯乐不常有”使得千里马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遭遇,又由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未段更用排比手法和“天下无马”的语言描写展现了驭马者的无知愚蠢,指出“天下无马”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不识马”。在比喻中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说理透辟,说服力极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放过课间宝贵的十分钟吧
- 小书虫
- 我要变成糖果人
- 月季花真的变色了
- 自我介绍
- 我的学校
- 我
- 泰子日记(二)拦路劫匪
- 秋天的校园
- 小鸭子
- 小乌龟的自述
- 雪
- 假如我是小河
- 泰子日记(三):伤心的离别
- 才艺展示
- 十六大后现行宪法修改的思考(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
- 加强书法教学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传统的用途与滥用
- 论社会主义宪政(2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侗族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
- 中国古代鬼文化探析
- 论社会主义宪政(2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略论豫菜的传承和创新
- 老子的“冲气以为和”理论与家庭和谐
- 论社会主义宪政(1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宗教文化的特征
-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 《桥》教学设计
-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 《触摸春天》教学起由及教学思路
-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 《我不是最弱小的》有感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 《威尼斯的小艇》课堂练笔案例
-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 《刷子李》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