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小壁虎借尾巴》教材理解
说小壁虎会“借”尾巴,在常人看来,真是闻所未闻,匪夷所思,然而这种奇妙的构思恰恰是童话艺术趣味的“酵母”。这篇知识童话,正是通过“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鱼、牛、燕子尾巴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壁虎尾巴自我保护的功能和可以再生的特点。
“借”字提挈了全文的情节。
“小壁虎”为童话的中心人物,“借尾巴”为童话的中心事件,作者精心设计了小壁虎断尾求生→借尾遭拒→新尾长成的故事情节,开端紧张惊险,中间曲折起伏,结局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情节构思无疑会把儿童带入小壁虎生活的天地,去感知它、认识它、理解它、评价它,从中获得情趣陶冶和知识启迪。
“借”字揭开了尾巴的奥秘。
知识童话与其他童话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介绍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侧重点。因而它的情节不仅要求生动引人,而且要求严密科学。本文的妙处正在于此。一方面,作者通过“借”的原因、经过、结果,串起了一幅幅生活场景,从而把四种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清楚直观地推到读者面前;另一方面,构成情节的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和咀嚼。比方小壁虎“蛇口逃生”后,尾巴虽已挣断,却并无鲜血淋漓之状,疼痛难忍之态,它借尾巴的动因只是为了“好看”(“没有尾巴多难看哪!”),这一心理活动固然表现了小壁虎爱美的天性,更有力地说明壁虎的尾巴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联系兔、牛、燕子的不借尾巴,倒并非由于小气,事实上它们的尾巴可不像壁虎那样可以断了再生。再考察中间部分,写小壁虎三个“爬呀爬”的动作,-方面说明爬得慢(这正是因为没有尾巴的缘故,可见尾巴对壁虎也有帮助爬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爬的时间长。也正是经历了-次又一次借尾巴的漫长爬行,它的新尾巴才可能完全长出来,否则岂不给人太容易的错觉?可见作者的情节构思是极其严密审慎的。如此丰富的知识都聚拢在借尾巴的情节中,真是妙不可言。
“借”字托出了小壁虎的可爱形象。
知识童话中的形象不仅是演示科学知识的裁体,更是活生生的人物化身,同样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中的小壁虎既是“捉蚊子”的益虫,又是诚实爱美、天真单纯的儿童化身。尾巴本可再生,它却一无所知,到处求借,正说明它还“小”,还不谙世事;在借尾巴的过程中,虽心情急切,却彬彬有礼;尾巴终未借到,心中“难过”,却并无非分之想,越轨之举,而是回家找妈妈倾诉情怀;最后发现长出了一条新尾巴,欣喜若狂(“高兴地叫了”)。可见一个“借”字使小壁虎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个形象所体现的美,必能给儿童以巨大的感染和教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建议书
- 给《中华活页文选》谷老师的一封信
-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 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
- 爷爷,我想对您说
- 给父母的一封信
- 给爸爸的一封信
- 给加油·好男儿宋晓波的一封信
- 致大哥的一封信
- 给妈妈的一封信
-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 给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给老师的一封信
- 给学校的一封建议书
- 职高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综述
- 探析国外环境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企业绿色物流管理环境研究
- 物流人才培育方式探析
- 论职高物流管理教学创新
- 冰雪艺术的创新思维
- 浅谈合唱指挥应具备的素质
- 工业污染源的标准化评价
- 谈阿尔肯的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 现代文化视域下的黔东南苗族“鼓藏节”分析
- 广告情感创意中的审美心理
- 论我国目前景观设计中的误区
- 物流管理课程教育的革新
-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
-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
- 小小的船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 口语交际 我们的画
- 《自己去吧》教学片断及反思
-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
- 《画》教学设计
- 平平搭积木
- 植物妈妈有办法
- 《比尾巴》教学设计
- 《小猪画画》教学设计
-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 哪座房子最漂亮
- 雨点儿(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