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朗读是现代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其作用不可小视。对于这样一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尤应注重朗读,在正确的朗读中领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从介绍柳宗元写著名的《永州八记》的背景中进入新课。
二、朗读
一读,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对下列加点的字,查字典或看注释,注上拼音,自读三遍: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í)然
俶(chù)尔
翕(xī)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读,读得流畅,语气贯通: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读数遍,力求读得流畅,语意贯通,不重读、不无故停顿。
三读,读出节奏,抑扬顿挫:
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
古文言文单音词居多,如果朗读的时候,能根据文意注意到它们之间的配合,就可以产生琅琅上口的感觉。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
在散文体的作品中,句子有长短之分。短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它的特点在于急促有力,简捷轻快;长句一般词语较多,结构较复杂,它的特点在于舒缓起伏,严密周详。短句和长句的交替使用,就可以使语气变得有急有缓,有张有弛,形成一定的节奏。如“坐潭上”是短句,后接长句“四面竹树环合”;又如“近岸”是短句,后接长句“卷石底以出”……另外,文中还有大量的连续四字句与简洁的短语联袂运用。它们给人的感觉是匀称而不呆板,节奏明快而又富于变化,体现了整饬与参差相错的美。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3、在句子的整散相间中读出节奏: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间。如“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如“近岸,卷石底以出”是散句,后接“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这整齐的二字句……
四读,读懂文句,明白大意:
结合注释,读懂大意。重要的句子,应对照注释落实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切不可囫囵吞枣、一带而过。如P192第③条注释:[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此句注释中,应注意如下词语的落实:蒙,遮掩;络,缠绕;摇,摇动;缀,下垂……
在读懂文句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大意。可不看注释,尝试逐句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于是,传统的由老师“串讲”这种落后的单向灌输便可以废除了。
五读,读出意蕴,读懂内涵:
朗读全文,重点感受这篇散文的意蕴和内涵。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你看,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郁闷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总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六读,反复诵读,力求背诵。
三、探究课文幽美的景物描写所反映的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看一看“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有着怎样的关系
1、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地艺术效果。
2、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
3、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
写环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说明:问题下面的文字只是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应该在学生的阅读经验之上进行建构,千万不要用这些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思想。下同。)
四、拓展训练
写一段描写景色的话,将感情渗透其中。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如何积累。庄子《逍遥游》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学习语文不善于积累,运用时往往捉襟见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对于典范的文言文名篇,积累更是不可缺少,积累它们就是积累中华文化,积累它们就是积累语言感受,积累它们就是积累语言素材。本课重在语言积累,应通过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一点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教学步骤〗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分如下类别进行整理:
1、文言词语:
清冽
寂寥
斗折蛇行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2、特殊句式:
斗(名词做状语
像北斗那样)折蛇(名词做状语
像蛇那样)行
犬牙(名词做状语
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
规律: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应加上“像……那样”。
3、比喻句式:
闻水声,如鸣佩环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上述两句中的“如”和“若”是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而“似与游者相乐”中的“似”只是对事物状态的一种揣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观《暖春》后感
- 胖女
- 老师来了,别忘了告诉我
- 童年趣事
- 上锁
- 这里也有三个和尚
- 真情
- 窗外的美丽
- 福气
- 男生、女生
- 建议书
- 童年
- 春
- 叶脉书签
- 冬
- 转型经济国家印度与中国之贸易关系(1)论文
- 美国反补贴税法之事实专向性标准探究(1)论文
-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研究(1)论文
-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特征及调整对策研究(1)论文
- 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1)论文
- 中国石油战略对外的博弈选择(1)论文
- 中美贸易中污染产品的动态变迁(1)论文
- 中美贸易逆差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1)论文
- 加入WTO以后关税降低对国内相关行业影响分析(1)论文
- 从比较优势角度看中日韩汽车的出口(1)论文
- 卖方在保理业务中的贸易风险分析(1)论文
- 哈萨克斯坦投资环境略析(1)论文
-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发展的分析(1)论文
- 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法律思考(1)论文
- 从传统法理看国际贸易保险经纪人的法律性质(1)论文
- 《女娲补天》教学建议
- 《燕子》教学设计之六
- 《燕子》教学设计之七
- 《燕子》教学设计之五
- 《西门豹》课文内的成语解读
- 根植语言 品味体验《一面五星红旗》教学设计
- 感悟《西门豹》语言的无穷魅力
- 《西门豹》预习解析
-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建议
- 《女娲补天》预习解析
- 《燕子》教学设计之四
- 《燕子》教学设计之一
- 《燕子》教学设计之二
- 《燕子》教学设计之八
- 《燕子》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