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5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角度】
工整的对句、精当的炼字。
【设计思路】
《岳阳楼记》虽是一篇散文,但多用对句,且对仗工整;同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费心思,语言极具表现力。本例教案拟以语言为切入口,披文入情,阐幽发微,进而领略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实施过程】
一、导入
介绍江南三大名楼及相关诗文名句,简评名句精当、优美的语言艺术。(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教师介绍作者,范读课文,正音;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悟
三、研读第2段
1、找出其中的两组对句,体会其妙处。明确:“衔远山,吞长江”(“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2、齐读第2段。
四、研读第3段
1、速读第3段,归纳要点
2、找出其中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明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3、快速背诵第3段。
五、研读第4段
1、速读第4段,归纳要点。
2、找出本段对偶最工整的两句,并品味其妙处。明确:“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的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快速背诵第4段。
六、研读第5段
1、齐读第5段,归纳要点。
2、分析讨论本段表达方式与2、3、4段的不同。
3、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分析其含义。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借古仁人表明了自己的博大胸襟: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同时也是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这两组对句具体表现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行状,也蕴涵着作者对古仁人的钦敬和向往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展示。当然也包含了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味)。
4、讨论:怎样评价本段所表现的范仲淹的思想?
5、快速背诵第5段。
七、通过讨论小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八、作业
1、参考相关资料,翻译课文;
2、熟练背诵课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糊涂”老妈
- 我和母亲
- 我的爸爸
- 我的“好朋友”
- 调皮鬼
- 我的爸爸
- “冤枉”奶奶
- 我是快乐的
- “活宝”同桌
- 我的弟弟
- 让人讨厌,但又让人喜欢的他们
- 怕打针的我
- 我爱戴的老师
- 我的妈妈
- 我的好朋友
- 民主的悖论
- 山东体育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1)论文
- 河北省临港工业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构建途径(1)论文
- 对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1)论文
- 从汶川地震看豫北体育旅游的开发(1)论文
- 辽宁省自主创新软硬环境分析(1)论文
- 大型厅堂室内设计中的建筑声学设计方法研究
- 论不动产登记制度和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关联与协调---
- 珠三角地区实施加工贸易新政的基本判断和路径选择(1)论文
- 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浅探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 歌尔声学13亿建公寓
- 论秦皇岛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策略(1)论文
- 财产权是自由的守护者
-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点思考---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难忘的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明
-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