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珍爱生命
- 小雨点
- 我喜欢的小动物—小狗
- 游镇江金山寺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自己当小主持人
- 我爱我家
- 运动会的第一天
- “1”遐想
- 赛车大赛
- 一只小鸟的祈求
- 游王朗原始森林
- 我的文具盒
- 爸爸好辛苦
- 与“腕儿”较量
- 关于农村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 运输收入预算与客货运量等预算关系的思考
- 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及其创新探究
- 对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比较分析
- 谈矿山地质构造与瓦斯突出地段的控制
- 对公共项目社会效益货币化确定方法探索
- 财务管制教学问题与策略
- 关于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 东北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控中的实用性
- 基于网络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 关于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
- 浅谈财务管理系统用户可定制性技术
- 浅谈导致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 浅谈煤各变质类型及变质作用
- 苏教版海燕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 初二语文说课稿云南的歌会
-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散步教案公开课
- 苏教版散步教案公开课
- 苏教版晏子使楚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风筝》课后练习
- 苏教版背影教案
-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 初二语文说课稿海燕
- 苏教版白杨礼赞同步练习与答案
- 初二语文说课稿敬畏自然
- 春(说课)
-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
- 桃花源记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散文诗两首简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