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郑愁予复旦演讲“诗与自然”

郑愁予复旦演讲“诗与自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8

郑愁予复旦演讲“诗与自然”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首《错误》使台湾诗人郑愁予在被称为“浪子诗人”的同时也蜚声海峡两岸。4月2日,他在复旦大学发表题为《汉诗中的自然是人文思维的归依》的演讲,尽管时值周末又是春日踏青的最佳时机,教室里依旧济济一堂。

郑愁予称自己喜欢看地图,展读一本巨型的地理图集,各种地质图表、动植物绘像都会使他有亲临斯土的快意。这些地图的用意是以自然界来做知识教育和培养善念,在他看来,如果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分类当被列为是“儒家”的做法。郑愁予又称自己大学时就喜爱各类体育活动,溜冰、足球、击剑样样精通,登山更是他的人生爱好。台湾登山界有“百岳俱乐部”,其宗旨说:“百岳是登山者不畏艰难,冒险奋斗的目标。在他看来,这也是“儒家”的山水观。“登山不是要克服它,登山就是登山。”由这两点切入,郑愁予引出“我本是仰望的青山一列”才是他对山水诗歌的境界追求。

在梳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山水诗时,郑愁予认为:“诗歌史上的诗僧不少,但纯粹的山水诗不多,往往都是接近儒家路数的‘传道之作’。在旧诗词的比照下,新文艺的一些诗歌更显得乏味。”郑愁予表示他谈一点古典的山水诗,其实是借此谈谈现代诗或现代诗人的山水诗的精神面貌。他说:“在东华大学教了一门选读五四以来新诗的课,就是选不出以山水为主旨的诗来,这是中国诗人又回归儒家道德和价值的明证。在台湾以山水为念的诗也不多见,虽然台湾是一个高山耸立的岛,而汉人住在平原,将山区视之为‘番人’的所在,台湾诗坛到70年代乡土文学兴起,作为本土象征之一的山地和原住民生活才受到青睐。”

1951年开始在台湾发表诗作之际,首先吸引郑愁予的自然景观是海和海港,离岛后很快有机会接触到了他自幼就心喜的山。1952年他写《山居的日子》是一个起始。郑愁予称自己“半个世纪,仍像活在一个山的大梦中”。在他看来诗人气质中包含的空灵、悲、无常观等素质往往会催生出关怀自然、生物界和生存环境的作品,而现代诗人往往疏远于山水。郑愁予坦言一首好诗往往涵盖情怀、情思、情趣、情灭几段心路历程。山水本身即是时间与空间的消长,郑愁予在演讲的尾声冀望诗友们共同重视自然进入山水,因为“好山好水是一切的诠释”。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阳光自述
发明新产品——时空穿梭机
保护环境
美丽的冰雕世界
捉迷藏
童年趣事——落汤猫
我的一家
又一年的五月
养蚕
爱在不言中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我的语文老师
“吾人忧天”
月食是怎么一回事
建立健全排放权交易制度
气候领域的关键合作
西南大旱引发的现实思考
分析利用水生高等植物净化污水废水
妫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低碳:外部压力下的自身改变
减排的软肋
发展绿色经济正当其时
[访谈] 用环保理念改善生产生活方式
吕忠梅:中国需要环境基本法
加快培育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如何构建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
我国需建立健全排放权交易制度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世界气候的国际政治学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之二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导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三
斯霞教学设计——《小英雄雨来》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二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之一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四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之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A、B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一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之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