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8
《星星变奏曲》问题探究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是为了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6、“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思考此题,一方面要结合朦胧诗的特点,另一方面要考虑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7、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星星”是全诗的主体意象,围绕着“星星”出现了两组对立的意象,即代表黑暗的寒冷的夜、冰雪、冻僵的大地等,代表光明、自由的太阳、星星、春天、小鸟、睡莲、白丁香、火等。“黑暗”是“文革”的象征,而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是诗人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诗人也宁愿为打破黑暗给人民带来光明而献身的坚定信念。
8、“闪闪烁烁”和“朦朦胧胧”原来都是形容视觉上的感受,这里为什么用来形容声音与花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里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又称“移觉”,是用形容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这里将嗅觉器官上的感受转移到听觉器官上来,将能嗅到的“清香”转移为可以听见的歌声,使人对淡淡荷香的体味更为真切。
本文中把视觉的“闪闪烁烁”和“朦朦胧胧”移为听觉和嗅觉,突出了声音的若有若无和花香的时浓时淡,使人对声音和花香的感受更为深入、贴切。
9、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有什么关系?
一、二两节开头都运用了“如果……”这样的假设句式,构成了对黑暗现实强有力的否定,表达了在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这是相同点。所不同的是,第一节从正面来表达这种愿望,第二节从反面来表达这种愿望。
本文的诗题为“星星变奏曲”,所谓“变奏”,就是运用各种手法,对主题加以变化、重复,以达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因此,第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了主题和变奏的关系。
10、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文中的各事物又各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文中的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火、旗子、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替黑暗冰冷的现实。特别是文中共出现了七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其含义不尽相同。除第二次、第七次指自然界的星星外,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三次的“星星”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次同第一次同义,第五次是指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次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11、诗人将“星星”作为主要意象,反复咏叹,联系全诗的意蕴说说“星星”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反复歌咏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思考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生活的渴望。
12、“变奏曲”是音乐术语,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修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轮廓且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本诗作者大而化之,将这种手法用在了诗歌创作中。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拟作“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封家书
- 乌龟和狐狸
- 我不敢、不敢……
- 植树
- 打预防针
- 难忘的教训
- 刘谦的魔术,我破解了
- 老师不在的时候
- 飞向赛场
- 童年的小河
- 都是“报警器”惹的祸
- 学煮茶鸡蛋
- 最美的风景
- 超前教育
- 春姑娘来啦
- 政府信用与政府自觉(1)-行政管理论文
- 加强银行内部审计的几点认识
- 浅析如何改善中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 谈网络技术与行政管理变化趋势的前瞻(1)-行政管理论文
- 浅谈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刍议
- 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应把握的重点环节
- 试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 试论如何做好专项审计调查
- 浅论行政文化在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融合-行政管理论文
-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发展策略探析
- 浅析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 关于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分析
-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以A医药博物馆为例
- 浅谈呼唤师承传统——对当前理科教育的人文思考之一
-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行政管理论文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1
- 《金色的鱼钩》A、B案
-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A案
- 《凡卡》教学设计B案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A案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B案
-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B案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