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26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聆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对很多同学来说“江河”这个名字似乎还有些陌生,《星星变奏曲》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识: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纷纷指责“新诗读不懂”。对此,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指出:在我们对诗人呕心沥血写出的诗歌作出否定和嘲骂之前,我们应当先问一下自己:是“诗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离诗远去”?这句话确实耐人寻味。
三、导读导学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⑴ 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⑵ 提问:
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⑶ 教师提示:
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⑴ 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⑵ 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⑶ 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 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3、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⑴ 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⑵ 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⑶ 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比较,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学生总结:《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师小结:
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对比──寒冷、残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放过课间宝贵的十分钟吧
- 小书虫
- 雪
- 我
- 假如我是小河
- 我的学校
- 小乌龟的自述
- 才艺展示
- 自我介绍
- 秋天的校园
- 小鸭子
- 泰子日记(二)拦路劫匪
- 月季花真的变色了
- 泰子日记(三):伤心的离别
- 我要变成糖果人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
- 远古苗族的写作——附丽于古歌和刺绣
- 试论孔子道德学说的构建
-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 传统的整合与利用——试析儒学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 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
- 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 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探析
- 道德中心主义的张扬与消解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10)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 《太阳》教学设计
- 《西门豹》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 《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案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太阳》教学实录
-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