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8
放飞想象 展现自我──《星星变奏曲》教学感悟
每每想起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心中便荡漾着一种幸福感。我喜欢诗,偶尔也能溜上几句。后来当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更对诗歌教学情有独钟。我通过配乐朗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丰富他们的视觉感受,目的就是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魅力,走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精练传神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感情。但学生好象并不领情,为此我苦恼不已,直到有一天翻开学生的一则周记──一首学生自己创作的小诗,我才恍然大悟:孩子们愿意借助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来反映他们熟悉和渴盼的生活,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种或多种形象来表达另一种形象或情感。我终于明白我该为孩子们找到诗意的美感而做点什么了。
一天,我们正在学习一首现代诗《星星变奏曲》(九年级上)听完了著名播音员丁建华真挚投入的朗读,学生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他们能够借助星星这一意象来理解作者渴望光明、憎恶寒冷与苦难现实的情感,而且他们都特别喜欢作者对理想境界的那段精彩描写。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他的这种情感表现出来的呢?“我问道。
“借助诗、星、蜜蜂表现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
“还有柔软的湖、萤火虫、星星、睡莲丛这些事物来反映夏夜的柔美;
“鸟、树、白丁香也是很美的事物,它们描绘了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学生们各抒己见。
看到孩子们把作者的情感与诗中的意象联系起来了,我心中兴奋异常,他们感觉到了诗歌的灵魂。“非常好,作者借助这些美好的事物表现出他心目中向往的光明世界。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寄托着人们的理想、信念。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事物吗?”我抓住机会,因势利导。
一阵嘁嘁喳喳之后,大量的事物列在黑板上:青松、腊梅、荷花、牡丹、菊、蜡烛、流水、月亮、红豆、杨柳……美好的情感与理想这些事物的呈现在孩子们心中涌动。有的同学还不自觉地吟咏起儿时成育诵的诗句和歌谣。
“所有这些来自人们生活中的感受和积累,我们平时如果用心灵去生活,丰富自己的感受,我们也能写出美好的诗句。下面就是我们的同学自己写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分享吧。”学生读得很投入,同学听得很凝神,很多同学都站起来谈了感受。
“我们当中其实就有许多小诗人,如果我们能用诗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灵,就能写出很多好诗来。不信?来试试吧?你用‘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出一种企盼,你准备使用哪些事物表现自己的情感?”
我的建议使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短暂的交流后,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期盼着与学生们一同获得放飞心灵后的那种解放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一刻钟后,我请起了第一位自告奋勇者:“谁不愿意/梦醉在母亲的摇篮/每分每秒/谁不愿意/在她温柔的掌心/快乐地蹒跚/谁不愿意/倾听着熟悉地童谣/在母亲的臂弯中/甜甜睡去/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愿/再回到珍贵的童真花园”他声情并茂的朗诵博得了一片赞叹声。多美的一曲怀念童年生活的恋歌。
又有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幅画/每抹都是厚重的油彩/漫步在大片的向日葵田/眺望着海天相吻的弧线/时钟/就这样慢慢停下来/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支歌/每个音符都是生活唱出的最强音/太阳/每天升起的都是灿烂的/
谁不愿意/每天/都有一个新的故事/每个章节都充满浪漫和传奇/背上行囊去寻找我的梦幻/生命/这样才不会空白”
这是15分钟创作出来的?我真的有些吃惊,但更多的还是激动。孩子们心中的梦想真是色彩斑斓啊!我甚至开始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儿给这些极具想象力的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我接着又请了几个同学朗读他们的作品,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女孩读道:“谁不愿意/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感受着蝴蝶飞舞的软快/在青草味儿的包裹下/享受着暖洋洋的春意/谁不愿意/坐在细软的沙滩上/看潮起潮落/嗅着咸咸的海腥味儿/体味着夏的凉爽……
我正听得入迷,她停住了,“老师,我没有写完,我还想写秋天和冬天的期盼。”
“四季的景色不同,四季的梦幻也不同,很好的构思,很美的语言,我仿佛已经嗅觉到了春天和夏天的气息!”这时我看到她笑了,坐下后,便抓起笔,我知道灵感又来找寻她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他们就会释放出惊人的创造能力,以及在这份创造背后所隐藏着鲜明的个性。
下课了,我收起了他们的企盼──一张张带着诗意与灵动的小纸片。我说不出哪一篇更精彩,在我心中他们都是最好的,我愿意替他们珍藏这些梦想,希望未来我们能共同品味收获后的喜悦。因为梦想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宽。我曾经那样地为孩子们诗意的稀薄感到寒心,又为他们贫瘠的想象力感到忧虑。但这堂课以后,我领悟到,我们真正解放他们的手,解放他们的心,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让他们的笔尖流淌出诗意与真情!这何尝不是孩子们的渴望?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他们就会还我们太多的惊喜和自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逐渐由知识性教学转向发展性教学。教师正由原先的教书匠逐渐转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给了教师一个发挥自身优势与创造力、激发潜能、张扬个性的舞台。上课成为了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教法的改变自然会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让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学生,大大释放他们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最喜欢在课堂上看学生们凝神思索问题的神情,我觉得那是让人心动的画面;还喜欢听他们深入探讨问题的声音,我深知只有合作与深入会迸发更多的灵感火花、汇成更多的真知灼见。但如何处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使二者不可偏废;如何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课堂教学仍旧然是我今后需要深思和回答的课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爱的细节
- 水球
- 洗脚
- 胆小的我
- 游后老龛
- 保护环境
- 我最敬佩的奥运冠军是——郭晶晶
- 介绍我自己
- 奶奶家的小兔子
- 我的小发明——万能文具盒
- 20年后......
- 我的童年生活
- 我的妹妹
- 回报爱
- 英雄小萝卜头
- 海外学子中秋国庆共团圆
- 也谈刑罚目的(2)刑法论文(1)
- 论死刑罪名与死刑限制刑法论文(1)
- 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 牵连犯中牵连关系的新界定(4)刑法论文(1)
- 刍议传统文化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2)刑法论文(1)
- 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发展和应用
- 探析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 犯罪构成事实研究(5)刑法论文(1)
- 我喜爱的传统文化
- 新马华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启示
- 投敌叛变罪若干疑难问题研讨(4)刑法论文(1)
- 对台传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2)刑法论文(1)
- 《掌声》公开课教案、说课稿2
- 《掌声》教学设计二
- 《七颗钻石》片断想象
- 《掌声》练习
- 《掌声》教学反思
- 《七颗钻石》观摩示范课
- 《掌声》教学建议
- 《掌声》教学设计三
- 《掌声》(第二教时)教案及反思
- 《七颗钻石》这一课的教学
- 《荷花》教学片断与实录
- 《掌声》教学设计一
- 《掌声》
- 《掌声》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掌声》第二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