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敬业与乐业》学习要点
本文是一篇演讲,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这种原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学习本文应该重在理解和领会这种生活的原则。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现状和这种原则作一下比较。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旁骛( ) 亵渎( ) 骈进(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断章取义:引证书籍,只取一句或数句,而不顾及全文与其本义。
旁骛:不专心正业,而去追求正业以外的事。
亵渎:轻慢;冒犯。
3、词语积累: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旁骛 亵渎 骈进征引 敬业乐群 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本文,应该明白作者演说的思路是如何的。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思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⑴ 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
⑵ 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⑶ 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2、作者为什么主张“敬业”?
作者用朱熹的话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提出“为什么该敬呢”一句设问。作者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人”。于是,他又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3、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论证“乐业”的?
“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重要性时,梁启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这句设问下面,列出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相信任何一个曾经专注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都会有同感和共鸣。
三、问题研究
1、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3、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当然,作者的这种说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同学们可以自己探讨这个问题。
四、课外拓展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春之季
- 神奇的自行车
- 糖葫芦
- 我爱爬山虎
- 奶奶来我家
- 多变的我——“O”
- 竟选班干部
- 我和高尔基比童年
- 春天来了吗
- 阳台趣事
- “超级变变变”
- 我爱折纸
- 生动的一课
- 恬恬
- 摘瓜记
- 试论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中的分组交流艺术
- 关于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若干教学问题探讨
- 简析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试析社区共同学习
- 简论中国当代设计职业教育和WSR系统方法
- 试论西藏高等院校学生管理
- 试论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 关于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在教学中的取舍
- 关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偏差原因分析
- 简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职业教育改革
-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的管理与运营模式探析
- 对于民办高职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原因及策略
- 关于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职业技能鉴定改革与实践
- 试析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反思
-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理念改革与施行的基本策略
- 《郭沫若诗两首》课标解读
- 郭沫若母亲的“诗教”
-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 美好的形象来自于想象,崇高的境界来自于形象──《天上的街市》赏析
- 创设文本情境,授之以渔场──对《天上的街市》一诗的情境设置
- 《静夜》案例分析
-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 音乐在朗读教学中的尝试──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 《郭沫若诗两首》典题例析
-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导读
- 清朗隽美的夜歌──读《天上的街市》
- 《郭沫若诗两首》学法指导
- 《郭沫若诗两首》课文简析
- 划开暗夜的理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