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三次“对话式”教学案例

《我的叔叔于勒》三次“对话式”教学案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我的叔叔于勒》三次“对话式”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

师:阅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呢?

生:贪婪、自私、势力的人。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

师:你认为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于勒年轻时是一个浪荡子,被送到美洲,发了财,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后来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靠卖牡蛎过日子。他是一个败家子。

师:我们认识了小说中的人物,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谁来复述一下这篇文章?

生:……

师:分析完了小说的人物,情节,文章有没有环境描写呢,谁找出来了?

生:……

师: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生:小说通过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描述里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反思】

初次走上讲台,只好预先设计好教案,照本宣科,提出问题,和学生进行单方面的师生“对话”。讲台上一个人,讲台下四十几个人,总有几个举手的学生,何况有的学生手里还有参考书。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我要求学生课上做好课堂笔记,课下记住。

自我评价,这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也记住了东西,学到了知识,课文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处理完练习题,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现在看来,当时的师生“对话”只是老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并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相反,这种“对话”仅仅局限在课文知识的一问一答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工具”。教师缺少对学生人文性的关怀。

2年后,再次执教《我的叔叔于勒》。

【课堂实录】

师:(出示词语:自私自利、贪婪势利、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唯利是图、自私冷酷)阅读完《我的叔叔于勒》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菲利普夫妇!

师:运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评价一下课文中的一个人物。

生1:菲利普夫妇是爱财如命,自私冷酷的人。

生2:……

师:你为什么用这些词语来形容菲利普夫妇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

师:小组讨论一下,要结合具体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来分析。

生:(讨论,分小组回答)……

师:我们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生:都是金钱惹的祸。当于勒有钱时就是亲兄弟,没有钱时就什么也不是了。

师:如果在船上的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会发生什么呢?想象一下。

生:……

【反思】

这节课以词语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给学生以整体的认识,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人物,进而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来分析评价人物。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争论,抓住了课文中的细节。一节课细致的完成一个任务,环境描写和情节分析在人物的分析中自然而然的都涉及到了。最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自我评价,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抓住了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更好的理解了小说的主题。但这种“对话”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呢?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中得到了体现,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却没有发挥。教师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不过比第一节更高明。

用新课程的理念,第三次执教这节课。

【课堂实录】

师:认真阅读文章,标注出重点语句,思考菲利普夫妇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菲利普夫妇是一个节俭的人,如开头这样写“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低货,……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师:有道理。

生:我不认为这样。这只是文章的开头,不能概括全篇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认为菲利普夫妇是爱慕虚荣的人。如他们看到卖牡蛎的就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平时“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现在却要花二法郎五十生丁去买牡蛎。

师:有理有据,非常好。

生:我也是从全篇来思考的,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来看,他们是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人,因为他们的亲弟弟都不敢相认。

生:因为他的弟弟是“花花公子”“是坏蛋,是流氓,是无赖。”是“全家的恐怖”,所以不值得同情。

师:同样是道理充分,老师也不知谁得更好,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上来评价一下。

生: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在不断变化。

师:为什么呢?

生1:我知道,菲利普夫妇是虚伪的人,他们自私自利。因为当于勒叔叔有钱时,“每到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生2:菲利普夫妇也是冷酷的人。当父亲知道船上的人是于勒时:“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生3:……

师:确实,于勒叔叔在船上,恐怕菲利普夫妇今后星期日一定会躲在家里,生怕于勒从船上走下来。

……

【反思】

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在对话中产生了争鸣,辩论。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在回答问题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质疑,互相讨论,互相提高,对这一课的重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能够较自由的发言,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老师互相问答。这时的师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学生的问题是这节课不断探究深入的推动力,随着问题的深入,对课文的理解就越细,无须教师多嘴多舌,教师成了真正的导演。这种默契的对话,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体现。这种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同时也离不开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通过比较在不同时期的几次课堂教学,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思想,教师要切实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新二十四孝》读后感
《一只贝》读后感
读《匆匆》有感
观《爱心》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请保护这群可爱的天使
读《一粒种子》有感
读《比目鱼的故事》有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淘气的年龄》有感
《悯农(一)》读后感
读《孟子》有感
读《神秘岛》有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读《蜘蛛脱险》有感
试论高职“说课”重在研究和探讨
浅析“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
对于社会民众奥运会赛后倦怠对策分析
浅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德育教育
浅析财经院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试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几点改革措施
关于我国高校体育社会化与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关于江苏建设小康体育的实践路径
关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讨
试论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影响
关于体育明星崇拜审视
探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谈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考
浅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生态学思考
对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司马光》教案三
《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
《司马光》教案
《乌鸦喝水》教案二
《司马光》教案二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3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2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案一
听《草原的早晨》有感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1
《司马光》教学偶得
《草原的早晨》片段教学案例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