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后感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看同一个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在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往往也无法采取同一种教法,这是我教了这课后的最深感触。
在304班上课时,在经过预习检测后我问学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的说是“谈创造力”(这两种答案都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是后一个内容,“但为什么说不是‘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呢?”“因为不局限于一个答案正是有创造力的表现”“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在文章的开头引入这个事例呢?”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的开头更新颖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就怎样才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个别人特有的吗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深化。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是“一线串珠”就一个中心问题牵动全篇的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过程很清晰很简洁。
每次由一个班级上完课去另一班上课时,很少有暂翻峻岭偶遇大道的轻松感,反而是眼前突兀的高山让人有心力俱疲之感,这正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在303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强大的课堂预设被随机的生成冲得七零八落,当问到怎样才能有创造力这个问题时,学生竟然完全不顾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指出的三点,而是自己发挥举出自认为很重要的要素,如“自信心、好奇心、良好的教育、轻松的心态、渊博的知识、机遇等”而且都举出了很多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时我遇到了一个悖论,学生跳出课文给出自己的很多答案,这正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最好说明,也是学生有创造力的表现,我要是轻易否定并强力把他们往书本上拉,这就出现了在教《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时却要求学生“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么?而另一方面如果我只顺着他们的思路却就有了脱离文本、使课堂没焦点、使教学目标逃逸之嫌。最后我还是无奈地用“你们很有创造力,都说得很有道理,但课文中作者又怎么说的呢?”把学生的思维拖回到了课文中,回想之余我还是很矛盾很疑惑,我这样处理恰当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新来的数学老师
- 我的田老师
-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 难忘老师一片情
- 美丽老师魅力秀
- 我的语文老师
- 献花
- 秋收
- 廖老师
- 老师的笑,我喜欢!
- 我心目中的老师
- 我最敬爱的老师
-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 老师,家庭作业太多了!
- 老师说我真聪明
- 孩子成长的七大需要
-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
- 学术自由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试论道德内化的意义及其途径
-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 基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教材使用浅析
-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与高校德育的应对
- 反对伪圣化
-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学生才是我真正的老师
- 私立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质疑
- 浅谈如何创建充满活力,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 聚焦外貌 仔细研读──《一面》教学片断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感悟
-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学写作
- 《一面》课后反思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随想
- 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以读为本 平等对话 真切感人──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 《一面》相关链接
- 长文短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乘虚而入化虚为实──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感
- 《有的人》相关链接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后记
- 缘何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一面》教后反思
- 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