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赏析
一、全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什么是“格物”和“致知”。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和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真正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二、全文的写法及语言特点
本文是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1、扣题开谈,适时立论。
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思路清晰,说理缜密。
这篇文章在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过程中,先论述传统儒家对格物致知精神的不科学态度,接着阐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逐层深入,有很强的说服力。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一气呵成。
3、风格朴实,方法灵活。
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⑴
引经据典。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材料,显示出作者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如,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⑵
正反举例。作者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具体见下表: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
这样,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显得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
运用对比。为了证明观点的需要,文章某些地方还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2、3段,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现代学术的基础是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有力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游泳
- 端午节
- 农家乐趣
- 国庆见闻
- 下雨了
- 喜迎奥运爱我漳州
-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 第一次失败
- 我家的星期天
- 我是‘电视迷’
- 象棋迷爷爷
- 宜昌
- 《数星星的孩子》读后感
- 我的第一个暑假
- 粗心的丁丁
- 全球化、民主化与漠视的政治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面面观
- 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
- 《阿姐鼓》与90年代文化
-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
-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 政府的规模与范围(上)
- 作为侵权法正当性基础的结果责任(1)论文
- 当代戏剧之命运——在岳麓书院演讲的要点
-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 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上)
- 我国近年网络艺术的发展
- 托克维尔对现代性的概括:平等
-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 禅宗的美学智慧——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现象学美学
- 《兰兰过桥》教案
-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新教案
-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
- 《画家乡》教案
- 《小小的船》教案
- 《影子》第一课时教案
- 《小小的船》教案
- 《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教案
- 《阳光》第一课时教案
- 《画》教案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案
- 《影子》教案
- 《快乐的节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