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⑴ 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⑵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几节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优点零》,回答问题。
优点零
毕淑敏
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写好了,把表交了上来。他一看,顿时傻了眼。
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
我对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不敢妄说。但我确知世上绝无没有优点的孩子。我或许相信世上有丧失愿望的老人,但我无法想像没有愿望的孩子将有怎样枯萎的眼神。
不知道愿望和优点,这两样对人起激励作用的要素,假若排出丧失的顺序,该孰先孰后?是因为丧失了愿望,百无聊赖,才随之沉没,成为没有优点的少年,还是一个孩子首先被剥夺了所有的优点,心如死灰,之后再也不敢奢谈一丝愿望?也许它们如同绞缠在一起的铅丝,分不出谁更冰冷僵硬?
没有愿望,必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孩子不再期望黎明,因为每一天都被功课塞满,晴天看不到太阳,阴天闻不到雪花,日出日落又有何不同。不再留意鲜花,因为世界一片苍白,眼中暗淡了温暖的色彩。不再珍视夜晚,因为厚重的眼镜遮挡了星光,即使抬头也是泪眼朦胧。不再盼望得到师长的嘉奖,因为那不过是成人层层加码的裹了蜜糖的手段……
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怎样痛楚地喘息?见过一个胖胖的男孩。当幼儿园老师第一次问:谁觉得自己是个美男子?他忙不迭地从最后一排挤到前面,表示自己属于其中一员。可惜他紧赶慢赶,动作还是晚了一点。另有好几个男孩抢在前面,在老师面前排成自豪的一排。没想到老师伶牙俐齿地向他们说,还真有你们这么不知天高地厚的,竟觉得自己是美男子,臊不臊啊?后来,那几个男孩子,开始为自己的容貌羞涩,无法像以前那样快活。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也可说明一点问题。每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如果成人爱他,他也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天地间的一个宝贝,他的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大优点。假若成人粗暴地打击他,奚落他,嘲讽他,鞭挞他,那脆弱的小生灵,就会被利剪截断双翅,从此委靡下来,或许跌落尘埃,一蹶不振。
看不到自身优点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他们的谦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的懦弱。他们的服从,可能掩饰着深刻的妒忌和反叛。他们的忍让,可能埋藏着刻骨的怨恨。他们的赞美,可能表里不一,信口雌黄。……
我以为愿望是人生强大的动力之一,假若人类丧失愿望,世界就在那一瞬停止了前进的引擎。因为有跑的愿望,人们有了汽车;因为有说话的愿望,人们有了电话;因为有飞的愿望,人们有了飞机;因为有传递和交换的愿望,人们有了互联网……
优点和愿望,是孩子们的双腿。希望有一天看到他们填写的表格上这样写着──优点多多,愿望无限。
1、第①段中作者说:“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了上来。”若将其改为“孩子们把表交了上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模仿第⑤段,用下面的句式写一段话。
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怎样痛楚地喘息?孩子不再……,因为……;不再……,因为……;不再……,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谈的是孩子的“优点”和“愿望”,第⑨段却说“人类”的愿望,是不是背离主题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认真读一遍原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对作者所说的话题,你想说什么?把最要紧的用一段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B
3、⑴一帆风顺⑵袖手旁观
〖能力提高〗
1、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通过消极的观察,而是要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竹子的生长过程和进行科学的观察。
2、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3、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属于举例论证。
4、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开放探究〗
1、原文表达效果好。表明孩子们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才填写的,不是随意、马虎、瞎说的,表明调查的结果是可靠的。
2、略
3、优点和愿望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们不能丧失其中任何一个。
4、不偏题。此节文字是从愿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这个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孩子不能没有愿望。
5、作者的观点:我们不能让孩子们丧失了优点和愿望。
第二问和第三问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To Be a Teacher 0r a Businessman
- My Favorite Places
- My Hobbies
- My Motto
- Bikes or Cars
- Don't Let Card Collecting Affect Your St
- My Daily Schedule
- Building a Paper Factory
- what do you think of Internet
- My School life
- My Best Friend
- Self-introduction(自我介绍)
- 哈尔滨的水污染
- 乐的一天(a happy day)
-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 轨道交通体系与大中城市的发展
-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八号线拆解施工中临时运营方案
- 地铁建设要与科学发展观相契合
- 屏蔽门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压网络的选择
- 钢轨道梁中的平联设计分析
- 上海市轨道交通5号线信号系统控制网络的研究与探讨
- 将快速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主要公共交通方式的战略思考
- 地铁车站顶板支撑方案的优化
- 城市轨道交通的防杂散电流设施施工
-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客
- 平行换乘车站低插入比共用地下墙基坑开挖的变形控制
- 上海轨道交通土路基填筑标准探讨
- “多数人暴政”在什么意义上才是真命题
- 地铁联络通道顶进法施工技术
- 《打电话》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打电话》美文欣赏(一)
- 《打电话》重点字词的意思
- 《半截蜡烛》趣闻故事
- 《半截蜡烛》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半截蜡烛》美文欣赏一
- 《打电话》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 《半截蜡烛》重点问题探究
- 《打电话》重难点分析
- 《打电话》重点字词梳理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理解篇
- 《打电话》老师语录
- 《打电话》教学设计一
- 《打电话》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阅读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