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8
读书须知“出入法”
一提起读书之法,南宋陈善的“出入法”得到后人的赞同是很多的。他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又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大约青少年读书都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里说他小时候读“朝辞白帝彩云间”时,误认为白帝就是一位“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的帝王。其实这种错误是每个青少年都容易犯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人,耐性都比较差,缺乏深入研究的习惯,于是读书时虽然模棱两可,但也依靠丰富的想象力予以曲解或误解,等到后来读得深入了连自己也会哑然失笑。也许这种因为年龄太小而产生误解还能得到谅解,但有些并非属于个人,也不专属于青少年的曲解却是不可不引起注意的,这种误解先是从一些读书不求深入的人的脑子里产生,然后经过很多不求原貌的人的以讹传讹,最后竟形成一种约定俗成,使得作者的本意也被曲解淹没了。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叫《节妇吟》,乍一看诗名,觉得它应该是写一坚守节操的女子,再读诗,似乎可以证实自己的猜测,因为他写的是一位女子归还别人向她表示爱意的明珠。其实这首诗是张籍为婉言谢绝军阀李师道的邀请而作的,今天引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人不少,但有多少人知道作者的本意呢?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题为《近试上张水部》的诗,是唐朝朱庆馀在临考前写给张籍的。张籍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张籍写了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是越洲人(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洲的名胜。张籍把朱庆馀比作美丽的“越女”,打扮好以后出现在镜湖湖心。“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为了打消朱庆馀考前的顾虑,以“时人”不看中那些穿着齐地出产的华美衣服的美女为喻,来鼓励朱庆馀要充满自信,以“一曲菱歌”来表现自己的长能。一定会榜上有名。朱的赠诗和张的答诗可谓珠联璧合,千百年来传为文坛佳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放学了
- 春天的夜空
- 我与书的故事
- 我学会了玩活力板
- 我的自画像
- 书是我的好伙伴
- 放学了
- 放学了
- 书伴我成长
- 放学了
- 放学了
- 放学了
- 童年趣事
- 放学了
- “没记性”的奶奶
-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
-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和探索
- 对民事代理权制度的几点探讨(1)
- 外事口语翻译的特点及要求
- 《欲望都市》标题翻译初探
- 论法律在行政行为中的一票否决权_行政法论文(1)
- 财政政策视野中的中国收入分配制度重构
- 种子蛋白电泳技术
- 英语翻译语言学模型
- 公共选择视角下中国财政制度的演进方向
- 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及其翻译
- 浅析近年来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1)
- 口译和笔译的区别
- 分包合同“以业主支付为前提”条款的分析与建议(1)
- 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研究
- 《吃水不忘挖井人》拾零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片段1
- 《乌鸦喝水》教后札记
- 《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
- 《司马光》
- 《司马光》教学偶得
- 《司马光》教学实录之二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司马光》片段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 《司马光》教学实录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会了学生什么?
- 《乌鸦喝水》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