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谈读书》课堂实录与点评

《谈读书》课堂实录与点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谈读书》课堂实录与点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几年级?(生:九年级。)古时有十年寒窗,可能大家从大脑有记忆起到现在也一直伴随着书。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相信同学们肯定有自己喜欢的书,请你在课堂上说说你喜欢哪一本书,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从学生个人体验出发,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积累,为下面的阅读张本。)

生1:《水浒》,宋江,为人正义。我们以后也要讲义气。

(教师为什么不及时点评呢?一般来说,中学生对“义气”的认识比较模糊,以为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义气”,而不太讲究朋友(或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合乎原则,合乎公理,合乎法纪。不澄清这一点,就缺乏了思想教育的必要渗透。)

生2: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最近在看外国的一本作品,对自己很有感触,学得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表面似乎很柔,其实很顽强,敢于挑战任何艰难险阻。

师:说得非常好,有体验,而且联系实际。(出示多媒体)老师也提供一些名人谈读书的话,供大家积累。

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生:(齐读)

(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对于扩展学生视野是大有好处的。这体现了教师一种良好的语文意识: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文,而在于课外,更在于有意识的积累。同时也仍然在为下面的课文阅读张本。)

二、作者简介

师:(出示多媒体,并诵读)

培根(1561~1626),毕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他的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三、词语教学

矫情(jiǎo) 诘难(jié) 睾(gāo) 滞碍(zhì)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学生齐读两遍)

(还得重视“双基”,读一读了,但必须要让学生写一写,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更要提醒,如“诘难”的“诘”,“嚼蜡”的“嚼”和“蜡”,“吹毛求疵”的“疵”等等。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确实需要教师给予关注,扣细节,抓落实。)

四、自由朗读,个性理解

师:(出示课件)

1、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在阅读中你肯定有理解不了的句子吗?提出来一起探讨。

生3:(自由朗读课文)

师:用两分钟时间思考,说说我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并用完整、流利的话语表述喜欢的理由。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问非常到位,准确。这一问题中,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表达基于个性体验的文本理解,更明确了表述的要求:一,时间要求,两分钟;二,表达要求,完整、流利。定性与定量的统盘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述更趋规范。)

生4:我喜欢“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我们同学大多没有什么天分,应该多读书,多讨论,多写作,来丰富我们的学习和思想。

师:他不但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还联系到实际生活,很好。

生5:我喜欢“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形象生动,使人更加明白。

生6:我喜欢“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它告诉我们,可以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可以从生活中学到知识。

师:这就是学以致用。

生7:我喜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运用排比,让我们懂得学习课文、科目的作用,感觉更有说服力,很切实。

生8:我喜欢“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对待不同的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可以读一部分,有些只须大致涉猎,少数书非常重要,就需要仔细读。

生9:“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运用排比,使道理十分明显,增强了说服力。

(不是逐字逐句的理解,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采取选点突破的方法,真实地呈现学生真实的感悟,这样,也便恰当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文章是翻译过来的,又很有哲理,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同学们还有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吗?如果有,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显然,教师在提升着阅读的层次。)

生10:怎样理解“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哪位学生回答?

生11:说明要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生12:怎样理解“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生:(一时冷场)

师:我们要看“易惰”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的。请看原文,“易惰”的前提是“费时过多”,说明书读得太慢,便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从而影响读书的效率。

(这道题确实比较难。教师应该先表扬这位学生思维的高质量,再帮助引领。具体解决时,教师紧扣字词,从“易惰”的条件引出结论。当然,这样的解答及其过程的呈现,事后看来仍然不够到位,既没有先集思广益,发动学生讨论,又仅仅流于字的表面意思。学生其实是想知道为什么会费时,费时又为什么会“易惰”。)

生13:“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怎样理解?

师:“吹毛求疵”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看注解,它告诉我们(读):“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再来理解“不能辨异”,就是不能辨别事物的不同之处。连起来,就是说明这些人善于求异,非常细致,需要我们像他们一样辨异,来弥补自己的不善于求异。

(教师其实在有意无意地教学生重视利用注解。)

生14:不能理解“寻章摘句”这句话。我们上课,不就是在寻章摘句吗?

生15:教师上课推敲词句,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师:上课的“寻章摘句”,是积累,以此来帮助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句子本身。

(这里,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把“寻章摘句”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其实以前学过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下一篇课文也是马南邨关于这一话题的)进行比较性阅读,激发学生的思维冲动,组织小组合作,使他们在温习旧知的同时,进行深度交流、争鸣,并形成更深的认知。也就是说,我们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资源,有效加以利用,使它升值。)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朗读得很整齐。

(通过朗读,既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回顾,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过渡。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尚待加强。尊重学生体验是对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是对的,但应该有详有略,张弛有道。有12位学生自主探究,却不该平均用力,四平八稳,而要选择诸如“读史使人明智……”等名句,读一读,填填词语,讲一讲,然后再背一背,当场内化,可能效果会更好。)

五、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件)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默看,思考)

(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小组商量;学生大多在小声商量。稍许后,学生举手的少。)

师:相信不会只有两位同学说的。

(采用了激将法。)

生16: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师: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17:从“读书足以怡情”到“全凭观察得之”,是讲读书的目的,从“读书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是讲读书的方法,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有特药可医”是讲读书的作用。

师:(出示多媒体)

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

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显有知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隐:读史──皆可药。

师:试找出文中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如何论证观点的。

(多媒体示例)

观点一: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教师先示例,给予台阶,给予方法指导,便于学生模仿,提高阅读的效率。)

师:请同学们以此为例,进行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比较拘束)

生18:观点二: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先举例子,然后说明有残缺的人怎样进行弥补。(诵读相关语句)

师:这是用了比喻论证。

生19:第一部分,先列出读书的目的,然后排比论证,增加说服力。

2、请谈谈自己读书的一些认识,如目的、方法、作用等。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学以致用”的思想理念,再次激活学生体验,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与运用。)

生20: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读书时,有些书可详读,有些书则可以大致地读一读。

师:读书的方法不同。

生21:读书能培养性格。所以,对科目要好好地学。一个人的性格不开朗,读书能使自己开朗起来。

生22:我以前不大喜欢看名著,需要知道的时候,就请其他同学告诉我,这些名著的主要内容。现在,我知道每个人的观点是不同,别人的看法、感受,是不能代替自己的看法、感受的;好书必须由自己去读,深入体会。

师:让别人读书,则味同嚼蜡。(转向一位学生)你还没有发过言,你来说。

生23:读书不能过慢。

(如果说第四个教学环节“自由朗读,个性理解”侧重于感性认知,而也由于其多感性,认知方法是“选点突破”,内容便显得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整体性。那么,这一“整体感知的”环节设置,便是通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将感性提升到理性,明确议论文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写作有一个基本认识,并能够模仿与实际运用。两者之间的梯度处理,由浅入深,比较得当。)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之后,我相信你对读书肯定有很多新的感触,请用你的笔记录下你学后的感触。

(作业布置可操作性不强,目标、内容不具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
电脑
五指兄弟
第一次和老外对话
聆听,长辈们讲以前的事
去农贸市场的实活动
一次别开生面的“春游”
一个“小书虫”
乡村风景
我爱迎春花
妈妈爸爸的爱
抢凳子
我与祖国
我家的小鹅
妈妈的眼睛
物业公司灭火、应急疏散预案
小学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
街道办事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应急预案
公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与救援预案
小学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
学校安全疏散演练预案
中小学校学生防控猪流感工作应急预案
防汛防台应急处理与救援预案
镇乡村少年宫安全管理制度
小学学生防震减灾演练方案
镇乡村少年宫教师管理制度
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小学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学校地震应急演练方案
关 于 家 庭 暴 力 的 法 律 分 析民法论文(1)
拖延偿还养老保险历史债务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民法论文(1)
富勒的信赖利益理论与缔约过失之比较研究民法论文(1)
论法官判案“以事实为根据”
《合同法》与情事变更民法论文(1)
论合同自由原则民法论文(1)
论契约自由原则的演变与发展民法论文(1)
交通事故认定属性之我见民法论文(1)
略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民法论文(1)
所有权民法论文(1)
浅谈建筑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
浅谈如何开展对中央基建支出资金使用的财政监督
浅谈外资企业避税的形式及原因
关于纳税遵从研究文献综述
《西门豹》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詹天佑》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
《一夜的工作》教案
《匆匆》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金色的脚印》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
《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