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和感悟驳论文。

2、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内涵。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学情分析】

虽然已经阅读过《不求甚解》,但学生对驳论文的了解还是比较生疏,尤其对“驳论证”的方法更是迷惑,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确定在“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上。另外,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是在1934年,与现在毕竟有70年的时空距离,所以,难点应该定位在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的内涵上。

【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

采用传统的诱导启发式和新理念中自主探究法相结合。按“导入新课──了解驳论文──感悟意蕴──熏陶自信”的思路完成整个教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一幅幅“神州五号”升空的镜头和“核潜艇”下海的镜头,在张也的《走进新时代》的乐曲声中自动播放,教师的解说词也同时进行)同学们,请把我们的目光投向大屏幕。看,“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发射成功了,人类在太空遨游的遥远神话已变成现实。最近,军事报道:“宋级”战略型核潜艇和“汉级”战斗型核潜艇已经下海服役。美国军方为之望洋叹服:中国海军从此走向蓝海。同学们,你认为这些惊人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自信力。

教师:对,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关于“中国人到底有没有自信力”这个问题。(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认识驳论

教师:让我们初步阅读课文,文中对“中国人到底有否自信力”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种观点?

学生:有两种,一种是对方的错误观点,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一种是作者的正确观点,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教师:我们知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只能一个,就像一国不可二君一样。你是怎样理解这篇议论文有两个论点这个问题的?

学生:这与论证的方式有关,只是一个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叫“立论”。而这篇文章是驳论文,顾名思义,驳论,就首先应该有可驳的载体,就像瞄准打靶一样,没有靶子,就不能瞄准。

学生:我们把提出错误观点称为“树靶子”,所树的错误观点是用来批驳的,所以也叫错误观点。一个错误观点驳倒了,总得树立起一个新的观点,这就是正确观点。

所以,这篇文章有两个观点的存在。

教师:同学们解释得太精彩了,一个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那么,有观点,必有论据,以上两种观点的得出,各有怎样的论据?

学生:错误观点的论据是: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地求神拜佛。

学生:正确论点的论据是:从古到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在,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学生:还有,鲁迅先生在文中说,“这一类的人,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这一类人就指的是“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人,特别是指当时活动在“地底下”的人们。

教师:正确论点的论据我们确信不疑,凭这些事实论据,确实能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但错误观点的论据,作者也一再强调是“事实”,并且,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观点,作者是这样说的,“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说明失掉自信力的人也确实存在。这么说来,错误论据并不“错误”,错误论点也并不“错误”,可我们为什么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呢?

学生:因为,对方摆出的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是属于“他信力”和“自欺力”的,就像平时写文章,内容和题目不对称,是严重的偏题,离题现象。

学生:论据“自夸地大物博”和“只希望国联”是属于“他信力”的;“一味求神拜佛“是属于“自欺力”的。

学生:这就是说思维上出现了偏差性,和论证过程中失掉了严密性和逻辑性。既然思维和过程都错了,那么,结论也肯定错了。

教师: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既有形象的比喻,又有逻辑的推理,生动而透彻地解决了我们的疑惑,太好了!顺便提一下,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像以上的方法叫驳什么?

学生:叫驳论证。即驳论点和论据在对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矛盾,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学生:作者先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指出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错误,从而顺势驳倒对方的论点。

教师:作者是利用了“以子之矛,攻其之盾”的方法驳倒了对方的错误论,点。可见,驳论文要驳倒对方,不能生硬,要以你的慧眼和睿智看准对方的要害,顺势而下。看来,我们是已经基本了解驳论文了,就让我们拿着“了解”的莱卡晋级到“感悟意蕴”吧。

三、感悟意蕴

教师:鲁迅的杂文常常是小中见大,但格局虽小,内里却“有着时代的眉目”。你在预习过程中,知道一些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历史背景吗?

学生: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9·18”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鲁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热情赞美“中国的脊梁”,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所以说“有着时代的眉目”。

教师:如此说来,鲁迅先生写这篇杂文完全是为了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体现了“战斗性”的特点。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对他们褒贬不一的两种人,而且能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明确他们的身份吗?

学生:两种人指:一是“中国的脊梁”尤其是还处在“地底下”的“中国的脊梁”;一是指所谓的“状元宰相”。

学生:根据当时的背景来看,“地底下”的“中国脊梁”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领导下的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教师:面对对象的不同,作者的态度也不同,体现在语言上的风格也不同。对敌人,语言犀利如刀,冷嘲热讽;对人民,热情赞美,壮怀激烈。你能举些具体的例子来品味赏析吗?

学生:第一节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总”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而又底气不足的的情状;“只”写出了“只求国联”时仰人息鼻般的执着丑态;“一味”写出了沉迷于求神拜佛而不能自拔的顽固愚昧。三个副词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越走越玄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学生:巧妙地运用“仿拟法”,从“自信力”仿拟出“他信力”和“自欺力”,使对方无地自容,掩面而羞。

学生:“自欺也并非现在的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一切罢了”。“笼罩”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自欺力”的危害范围之广,之深。

学生:“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一句。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赞美的气势和力度。

学生:运用比喻,把有“自信力”的人比作“中国的脊梁”形象鲜明地歌颂了他们才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

学生:……

教师:总之,对敌人犀利如刀,讽刺辛辣;对人民,热情讴歌,深情赞美,两种语言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爱憎分明是鲁迅杂文的特点,歌颂光明,诅咒黑暗是鲁迅杂文的责任。让我们顺着鲁迅歌颂赞美的笔端,去探访中国的“脊梁”人物吧。

四、熏陶自信

教师:作者认为,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在,让我们在“脊梁榜”上去寻访一下这些脊梁人物,好吗?

学生:苏武──宁可孤身放羊,老死荒岛,也决不降服于匈奴。一腔热血,誓死报国,可歌可泣。

学生:岳飞──“精忠报国”,驱除胡虏,一腔正气,流芳百世。

学生:闻一多──口诛笔伐,发表演讲,字字铿锵;游行示威,长须飘飘。追求光明,反抗黑暗,大义凛然。

学生: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创立了空前绝后的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

学生:邓稼先──默默无闻,淡薄名利,团结合作,献身戈壁,成为“两弹元勋”。

学生:殷雪梅──在生死抉择的刹那间,把生的权利让给别人,把死神挽为己有。

学生:任长霞──身为法官,公正严明,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舍身为人,置个人生利益于度外。

学生:孟凡民──每天零点出发,将牛奶及时送到各家各户,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成了“送奶明星”。

教师:他们中,有古代的,有近代,现代,当代的;有文的,有武的,有文武双全的;有领袖,有科学家,有教师,有法官,有普通百姓。纵贯古今,横穿各行各业,可谓是源远流长,遍布广泛。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这些中国的脊梁而自豪,而称颂。就让我们一起合作,为这些“脊梁”谱写一曲“自信的赞歌”吧。

请顺着“自信是撑起懦弱和自卑的支柱”的思路,每人填写一句,使它连成一首诗歌:(张也的《走进新时代》再次响起。)

学生:自信是通向希望明朗的道路。

学生:自信是催开梦想之花的雨露。

学生:自信是吹绿心灵世界的春风。

学生:自信是激发灵感创造的源泉。

学生:自信是垫起高楼巅峰的基石。

学生:自信是把握方向机遇的罗盘。

学生:自信是唱出天籁之声的音符。

学生:自信是张扬个性真情的笑脸。

教师:自信是民族的灵魂,是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精气,如同日月永恒。让我们拥有它,呵护它。最后,让我们大声回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生:不!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快乐的体验
我的新语文老师
苹果流浪记
家乡的初秋
家乡的广场
除夕之夜
游 青 海湖
王乔,我想对你说
囊萤映雪读后感
灭蚊记
中山公园的四季之美
实践活动收获多
新学期新打算
我家的小猫咪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大学院系甲型HINI流感防控预案
社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触电事故应急处理与救援预案
学校雨雪天气应急预案
防盗处置应急预案
学校意外伤害应急预案
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理与救援预案
公司关于甲型HINI流感防控工作应急预案
学校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小学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坍塌倒塌事故应急处理与救援预案
电梯应急救援预案
小学防暴雪应急预案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安全应急预案
论违约责任民法论文(1)
试谈税收征管社会化
论专利侵权责任民法论文(1)
浅谈税务数据挖掘与深度利用
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初探民法论文(1)
夫妻侵权责任探微民法论文(1)
谈以财政政策为主导支援灾后重建
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财政政策选择
论缔约过失责任民法论文(1)
略论缔约过失责任民法论文(1)
试论共同抵押民法论文(1)
浅论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分民法论文(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统一合同法制订中的若干疑难问题探讨(下)民法论文(1)
中国国债规模和投资风险分析
《火烧云》教学方案设计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之教案
《杨氏之子》 教材解读
《赵州桥》教学设计示例一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
《杨氏之子》教后反思
《杨氏之子》 教案
《花钟》教学案例
《给予树》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