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4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工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雪花的形状
- 小议荧屏错别字
- 家的温馨
- 关于梦
- 我读书我快乐
- 我看新新人类
- 长大
- 实用的天桥
- 我喜欢的色彩
- 生活需要微笑
- 九江名胜
- 做举手之劳的事
- 摇响青春的风铃
- 倾听——一个勇敢的故事
- 意外
-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推进高职专业建设的改革
- 中高职教育衔接对策探讨
- 党校学习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教学中的运用
- 上好“四堂课”,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
- 基于需求分析理论旅游英语教材突出地域特色的必要性
- 儒道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探究
- 基于网络考核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 分组教学在英语习题课上的应用
- 从物流案例教材浅探改进物流案例教学的途径
- 论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寿险精算课程的教学策略
- 在读中学,读中提高
-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提升之我见
- 大学语文教学之浅见
- 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变迁及对策研究
- 《少年闰土》教学札记
- 《少年闰土》教学札记
- 《诗两首》教学设计
- 《观书有感》教学札记
- 《少年闰土》问题探讨
- 《少年闰土》课文
- 《观书有感》教材理解
- 《观书有感》教材理解
- 《少年闰土》教学札记
- 《少年闰土》问题探讨
- 《少年闰土》教学札记
- 《高斯智断瓶中线》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札记
- 《少年闰土》相关知识
- 《少年闰土》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