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一节出乎意料的探究课──探究式教学之《范进中举》

一节出乎意料的探究课──探究式教学之《范进中举》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01

一节出乎意料的探究课──探究式教学之《范进中举》

接触探究式教学将近一年了,从去年的初体验到现在的系统学习。我发现探究式已经不是我当初认为的那么简简单单的教学模式了,我越来越觉得探究教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是一种习惯。

开始我并不能理解探究的真正含义,我觉得它是抽象的。后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发现了探究的奥秘,这不是我们刻意去追求的,是在教学实际中养成的一种习惯,并且把它作为一种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我越来越觉得,探究式不仅是老师的需要,更是学生的需要。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并且可以发现我们老师没有发现的东西。给我印象最深和触动最大的,是我在《范进中举》这一课的教学。

按照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应该是这样:

1、导入,介绍关于科举的知识。(后来在实际教学中略做了点改动,我用了一张彩票导入的。)

2、运用上位知识,关于记叙文学习我们要把握什么内容。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由此说明小说应该注意什么。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由此提醒学生人物是三要素中的灵魂,引导他们首先分析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

⑴谈谈你认为文中刻画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并说说你的理由。

⑵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⑶假如你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你会参加科举吗?并联系现在的中考和高考,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4、总结:

学习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这是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我给它分为了四大部分。主体部分就是从三要素方面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方法。但后来的课堂教学和我的预先设计是大相径庭。不过上完课以后我反思了一下,真的按照我预先设计的环节去上完的话,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具体的上课过程是这样的,很简单,就是一节课都是学生在探究人物形象,令人惊喜的是提出了许多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东西。正如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没有想到的……》。

在设计人物形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认为学生的想法应该大多是胡屠户和范进,少数人会说是张乡绅。那么只要能让学生结合文本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就能达到我的教学目标了。可后来的情况是这样的。

有几个同学举手说是胡屠户,后来有几个同学说是范进。继续回答的时候,有人说出了张乡绅,还有的同学说是乡邻,最后还有个同学说是范进的母亲……,真正的是”百家争鸣”。

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1、有个同学说出他认为刻画最成功的是母亲。我问他的理由是什么,他找出了文章中几处关于母亲的语言描写,他看出了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母爱。正如他所说的,不管封建制度是如何的毒害人,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母爱。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没预料到的,我们所想的往往是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而往往忽视了很多细节。当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心里由衷的感到高兴,不是为他的发现,更是为他那种感情,能发现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本身也有着对母亲的一种崇敬。

2、有同学说范进具有恒心、信心。我问他理由是什么,他说,他考了那么多年都没考上,还能继续坚持去考,也就是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当然是有恒心和信心的。这也是我没想到的,在大多数人眼中,范进都是个懦弱,胆小的人,很少有人发现他的优点。后来我在想,能够发现他的优点,表明他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像我们在一张黑颜色的纸上发现白点一样。更令人高兴的是,立即有同学反驳了这个观点,有同学说,他没有信心,因为他去考试,是因为宗师说他火候已到,否则他是没有信心去考的。这也是从文本中发现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啊。

3、有同学说张乡绅是贪官。理由是他送给范进那么多银子,而且还有一套房子,并且这套房子还没有人住。按照当时他们的俸禄,他是没有那么多钱的。这又是我在设计时候没有想到的。我趁机引导,有句话叫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钱从哪来的呢?这是腐败啊。

以上三点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几种观点。当然,还有许多例如关于范进是不是虚伪的,有同学就展开了讨论。学生似乎已经忘记了我提出的问题了,都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真正的探究式课堂啊,我恍然大悟。

再回忆我上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上这一课的情景,我没有了很多的记忆,反正只知道老师把范进和胡屠户的性格特点写在黑板上,让我们背诵下来,背是背了,可当时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直到后来才真正了解了它的深刻含义。这和这一节课的差别有多大啊。这节课里,学生不光是掌握了知识,更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教学,还怕学生学不好吗?如果学生的思维这样活跃,还怕他们考不好吗?所以我觉得探究不仅是老师的需要,更是学生的需要啊。

由此看来,探究教学真的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啊,我们只有不断的去学习,去领悟才能有所收获,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当然,探究是很耗费时间的,但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培养这种思维,后来的课堂就不用我们老师去多讲了。这才是真正新课程里讲的,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啊。

这样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已经不是我们的“指南针“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传播,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学生的思维,正如古语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们的设计只是我们的想法,我们更应该去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问题。同时,也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课堂的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会产生许多想法和见解,就在于老师如何去引导,让他真正的成为一种收获,甚至有的东西需要老师去加工,去完善,它会更好。当然,还有的问题可能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这都需要我们老师去组织引导。这可能就是未来的教育吧,这应该是适应未来形式的教育吧。当然,教育的天空是广阔的,我们是天空上的一朵白云,相信我们的存在会让天空变的更加美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呼啦圈比赛
我的妈妈
我的理想
感谢(二)
暑假乐趣多多多
妈妈的爱
动物运动会
有趣的打转虫
有礼貌的小猫咪
大烟斗
我自己
爱的教育读后感
有爱真好
感谢(三)
荷花(一)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论纲
苗族刺绣的现代意义
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及其文化功能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论社会主义宪政(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社会主义宪政(19)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味”论内涵的延展
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法律规范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蝙蝠和雷达》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西门豹》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观潮》第二课时
《陶罐和铁罐》
《赵州桥》教学设计
《观潮》
《爬山虎的脚》
《找骆驼》教学设计
《火烧云》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