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黛玉如何教香菱学诗
《红楼梦》第48回生动地描写了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从一个做诗的门外汉,到最后做的诗“新巧有意趣”,其学习过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林黛玉可以说是香菱学诗的惟一的老师。教学伊始,黛玉对香菱说:“我虽不通,大略也教得起你。”其中既有谦虚,又含自信。那么黛玉是怎样教香菱学诗的呢?
其一,多鼓励,树信心。香菱学诗的动机不过是心里羡慕。能否把这个动机转化成为巨大的动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黛玉一方面夸香菱是一个“极其聪明伶俐的人”,并预言其“不用一年工夫,不愁是一个诗翁了”。也许正是在黛玉的鼓励下,香菱学诗才达到了“茶饭无心,坐卧不宁”的痴迷程度。换言之,如果黛玉也像宝钗那样,说香菱“呆头呆脑”,那么香菱早已望“诗”却步,垂头丧气了,哪还能以苦为乐,忘我学习呢?
其二,多阅读,讲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从古至今,许多人都意识到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关键是怎么读。不加选择、囫囵吞枣,还是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黛玉选择了后者。她让香菱精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以这三人做底子,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种阅读方法,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其效果不言而喻。
其三,多练习,超文本。不经过反复练习,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就同一题目《月》,香菱前后共写了三首诗,前两首都告失败。黛玉究其原因,香菱不是“读的诗少,被他缚住”,就是“过于穿凿了”。针对这种状况,黛玉鼓励香菱“只放开胆子去做”,这不是和我们现在提倡的超越教材的理念一样吗?放开胆子,易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
除上述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香菱的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的黛玉没有采用灌输的做法。而是和香菱处于平等的地位,主张讲究讨论,方能长进。让香菱畅所欲言,谈学习心得,就其不足适当点拨。这样,一方面了解了香菱的学习状况,教时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调动了香菱的积极性,培养了香菱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由此看来,香菱后来写的诗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固然与她的刻苦认真有关,但如果没有黛玉的科学指导,恐怕也难有成就。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方法体现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19日第4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灭蚊灯
- 厨房里的大怪物
- 西安肉夹馍
- 为自已喝彩
- 我爱我的文具盒
- 湘西美食
- 垃圾
- 我爱我的小台灯
- 家乡的桂花酥糖
- 气泡泡
- 对话
- 野菊花
- 爱
- 放风筝
- 美丽的校园
- 浅析新时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 商事登记立法的几个宏观问题
- “绿色”物权的法定化
- 姓名权本质变革论
- 关于黑龙江省公共体育课整体模式的研究
- 论物权法中的私人自治原则
- 西部地区金融创新路径探讨(1)论文
-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理解与适用
- 基于调动高校学生参与公共体育课积极性的对策研究
- 青少年运动员足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 浅析代理权的审查
- 现行法中抵押权实现制度的一些缺陷及完善
-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策略研究(1)论文
- 关于提高师专女生公共体育课质量探讨
- 谈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1)论文
- 《隆中对》词类活用
- “三顾茅庐”是怎么回事
- 《三国演义》简介
- 《隆中对》课文题解
- 《隆中对》文言句式
- 我眼中的秦王──《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例
- 历史上的曹操
- 浅说三国──诸葛亮
- 《隆中对》教学实录及反思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唐雎不辱使命》谈新课改创新教学
- 《隆中对》结构分析
- 《隆中对》译文
-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
- 《隆中对》主题思想
- 《隆中对》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