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香菱学诗》解奥秘

《香菱学诗》解奥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4

《香菱学诗》解奥秘

朱伯荣 48回“香菱学诗”与52回的“晴雯补裘”,是《红楼梦》中难得的两段充满清纯至情的妙文。现“香菱学诗”已作为高三课文,更有值得我们揣摩的价值。

曹雪芹的密友脂砚斋对“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有过一段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春)探(春),容貌不让凤(王熙凤)秦(可卿),端雅不让(李)纨(宝)钗,风流不让(湘)云黛(玉),贤惠不让袭(人)平(儿)。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这段点评为我们理解课文,在宏观上作了精辟的提示。

香菱原叫甄英莲,出生于书香门第,5岁时被拐子拐走,13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后暂住到贾府。她学诗时恰与现在的高二、高三学生的年龄相当。她学诗拜师拜的是黛玉。黛玉当时15岁,与现在的初三学生的年龄相当。从年龄上看,香菱可以说是“不耻下问”。

结合上述脂砚斋的点评,我们先看一下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在“香菱学诗”之前,大观园的女儿们,已缔结了海棠诗社,成功地搞了几次诗歌创作活动,小说中诗的气氛十分浓郁。其次,蛮横的憨大薛蟠,因邪思淫念多端,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热衷“同性恋”,遭到了比较正派的君子柳湘莲的痛打,羞于见人,遂决定跟薛家当铺内的总揽张德辉老人家出外做生意。薛蟠一走,房内只香菱一人,她才搬进大观园的蘅芜苑,与小姑薛宝钗同住,这为她向潇湘馆里的黛玉拜师学诗提供了方便。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的实际情况。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曹雪芹为什么要津津乐道地描写香菱学诗?香菱怎样学诗?有什么经验教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耐人寻味。

1、香菱为什么要学诗?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香菱不甘寂寞。但从香菱的潜意识看,她要还自己的书香女儿真面目。这种潜意识又和她的本质需求一致:她要过上等人即贵族阶级的精神生活,在物质上满足之后,追求身心愉快,是理所当然的。学会了写诗,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海棠诗社的活动,跟宝钗、黛玉以及三春姐妹们平起平坐了。这也应了上述脂砚斋的有关评论。

2、小说为什么要津津乐道地描写香菱学诗?

首先是为了完美香菱的思想性格。香菱出身“乡宦”之家,天生丽质,被拐走后,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学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而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爱诗者才能进入精英一族。我国有“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诗歌是使人温文尔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学诗本身是让人文质彬彬的过程。所以锦心绣口、兰质慧性的香菱不应该不会写诗,纵是原先不会写诗,也就不能不学写诗。诗歌使人更真、更善、更美。凭香菱这样的人品,凭曹雪芹对她的同情态度,不能让她不会写诗。

其次是丰富黛玉的人物形象。黛玉多愁善感,天生是一个诗人,从曹雪芹为她拟的诸多诗篇看,她不亏为大观园中一等一的诗人。但在林黛玉跟宝玉、宝钗等的交往中,她给人爱猜疑、爱哭闹的印象太深,小说要展示她体贴人、关心人、同情人、乐于助人的一面。所以让香菱刚搬到宝钗屋里,就提出要跟宝钗学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学诗非本分”的宝钗,不很赞成。香菱不得已求教于黛玉。再说,此时已发生了宝玉“诉肺腑”的情节,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不再猜疑,情绪比较稳定,所以有兴致有耐心把自己写诗体会讲给香菱听。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高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诲人不倦的一面。

从以上两点还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美学观念:文学,特别是诗歌,是上等人中佼佼者的专利品。香菱虽是薛蟠之妾,但她原本的血统高贵,用脂砚斋的话来说,是有“根基”。在小说中,再可爱的人物如宝玉的丫鬟晴雯、贾母的丫鬟鸳鸯、贾琏的通房丫头平儿诸人,是不会也不敢去学诗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刁钻猾黠而又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也生就了与诗无缘。

3、香菱怎样学诗?

第一步,自己喜欢。在搬进大观园之前,有空就偷偷看两首。

第二步,求得老师。细细品读名家名作。王维杜甫李太白,熟读唐诗三百首。

第三步,读写结合。在老师指导下,勇于写作,不怕失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工夫不负有心人,坚信梦笔能生花。

4、香菱学诗有什么经验教训?

先看香菱应林老师黛玉之命而作的第一首“吟月七律”: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林老师为了爱护学生的积极性,批评得很有限。这8句诗,实在写得幼稚,思路狭窄,只靠堆砌词藻来成篇。除了颔联“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稍微变了一下角度,其余三联说来说去说那月,写法拘谨,内容单薄,缺乏思想感情,一点儿也谈不上“立意”。诗歌的最大功能是“抒情”。诗歌跟一般文艺作品一样,首先要讲究立意。这8句诗没有“立意”,反而似一个挨了打的学生哭哭啼啼勉强写出来的,这怎能成功?咏物诗成功的关键是好的立意。像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立意高远,寄寓了多么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多么坚贞的正直人格!

再来看听了黛玉指点后香菱写的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这首香菱自以为“妙绝”的吟月诗,尽管有了进步,但仍旧不尽如人意。宝钗指出有点“偏题”,从头至尾只是写“月色”。“偏题”确实是习作者常常遇到的苦恼。其实,除了偏题之外,根本问题仍是缺乏“立意”。没有了“立意”,真情实感就无从谈起。香菱一味地雕琢词句,只注重了“映窗寒”“护玉盘”“梅花”“柳带”“残粉”“轻霜”“西楼”等物象,过分强调“技巧”,违背了黛玉“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的教诲,只描写了几个干巴巴的物象,没有在这些物象中倾注感情,使之成为“意象”,舍本求末,当然不可能成功。

“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败不气馁,经过两次挫折之后,终于写出了成功的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一首,黛玉和众人都说“新巧有意趣”。这首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一改前两首“没有立意”的毛病,因而在咏月之中倾注了真情。全诗很好地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通过对月亮的吟诵,表达自己不甘寂寞,欲有所作为的情思。诗歌贵在立意。有了精到的立意,再加上艺术手段,还愁写不出好诗?香菱这首成功之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寄寓了香菱自己的身世,她的出身,本是天地精华的凝结,“欲掩料应难”包含了她被拐子拐卖,历尽劫难,终于“投”到了荣华富贵之家,这是大不幸中的“一幸”。同时也含蓄地点出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终究能写出好诗的自信心。“影自娟娟魄自寒”,暗示了落在了呆霸王薛蟠之手,这又是“一幸”中的不幸。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承上而下,表面写月光凄清,其实写出了自己的处境“凄寒”,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幽怨。“砧敲”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描写思妇月下捣衣的意境,暗示了香菱对丈夫的思念。“鸡唱五更残”,也是常见的描写想念远行的丈夫的情景。这一联写得十分贴切。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绿蓑”暗示在外的夫君,“绿蓑江上秋闻笛”,谁人不起故园情!与“绿蓑”对称的“红袖”则可以视为香菱自指。“楼头夜倚栏”,表达了对外出的丈夫的关切和思念。这一联包含了深广的思想内容,诗的境界非常开阔。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巧用“寂寞嫦娥”的典故,结合丈夫经商去之后,自己的寡居生涯,写出了切心之叹。尽管丈夫是个憨大,但作为一个弱女子,难逃“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香菱把薛蟠看作终身的依靠,她对丈夫还是十分热爱的。全诗表面写月,其实深寓作诗人的身世和情感,月人合一,物情交融,成为咏物诗的佳作。

课文从小说中节选的这段奇文,实质上是作者曹雪芹诗歌创作理论和创作经验的故事化,借林黛玉对香菱的讲授以及香菱循序渐进的学诗过程,表达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仔细阅读课文,不但能使我们“不会吟诗也会吟”,对我们学好语文也有很多教益。比如,生活的范围等于语文学习的范围,要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要增强学习的兴趣,要拜能者为师,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等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看烟花
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最后的拯救
春天的旋律
美好的愿望
惹人喜欢的“大怪物”
理解万岁
比赛的收获
弟弟长“门牙”
《我的妈妈》
深夜对话
美丽的夜晚
小河
妈妈,我想对您说
一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县交通系统200x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环保系统)年度工作总结
*县2005年度纪检监察工作总结
*街道*社区计生综合改革小结
交通局综合执法科二OO四年工作总结及二OO五年工作思路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校园安全工作总结
玉山镇岭后村党支部工作总结
*县2005年度纪检监察工作总结
学校工会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英语教学计划
xx市200x年度水利工程工作总结
市交通局委员会200x年度党务工作总结
XXX医院2006年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情况汇报
关于农民问题的历史考察
三农问题背景中的村民自治
战时政治对晋察冀边区农村社区的影响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次思考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
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市场——以华北为中心
论“三农”问题的长期性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从制度视角审视我国的失地农民问题
浅谈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组织创新
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及策略
中国农村政治的非制度化问题探析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尊重他人 尊重劳动──宋庆龄在最后的日子里
一次失败的教学实践让我懂得了新课程的真正意义──《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启示谈
《奇怪的大石头》课堂实录
《我不能失信》参考资料
《我不能失信》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落实字词教学 紧抓基础知识──听《奇怪的大石头》有感
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标点,点出精彩──《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案例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公开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有感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杂谈
读《奇怪的大石头》有感
读《奇怪的大石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