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香菱学诗》典型例题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此题是针对本文的学习重点设计的,要准确地理解香菱成功的原因,既要着重考虑香菱的“苦志”“苦吟”,还要考虑到黛玉、宝钗等人的指导以及大观园的优越环境。
香菱学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她能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正如作者认为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另外还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她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可见其决非“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反应极快,感悟能力非同寻常。二是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逐步领悟诗中三昧。三是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后,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
2、林黛玉是如何指导香菱学诗的?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便在于有林黛玉这样一个好的指导老师,思考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中心,同时有益于学生的读书和学习。
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多读。“读诗万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文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其次,学诗就要学一流的。林黛玉让香菱读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诗佛”)这三位代表唐朝诗歌最高成就的诗人的诗,也是很正确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第三,要大胆创作,敢于想像。林黛玉认为,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
3、举例说明,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作者们常常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本文作者刻画香菱,除了正面描写这个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也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香菱苦志学诗的情形,作者借宝钗之口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等语,就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另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她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作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捉泥鳅
- 我好想发稿
- 看喷泉
- 品尝
- 我家的星期天
- 我喜欢打乒乓球
- 放风筝
- 市场见闻
- 邻家有狗,我心烦忧
- “红包”变“肉包”
- 开学第一天
- 苦中有乐
- 和妈妈去花园市场
- 一件遗憾的事
- 星期天的美餐
- 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关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 关于高职建筑设计课程项目导向法教学的应用
- 浅论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 浅谈准确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 新课标下对话阅读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 浅谈如何加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 浅谈新理念下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兴趣的培养
- 浅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对待生成性教学资源
- 浅论政治课教学中陶冶情操的方法
- 浅谈让小学生语文学习在选择中感悟
- 浅谈怎样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 浅谈新时期研究生价值观教育
- 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考
- 浅析《科学》课堂中隐性课程教学策略初探
- 《杨氏之子》课后反思
- 《杨氏之子》好句好段
- 《杨氏父子》教学杂谈
- 交流·共鸣·创造──《儿童诗两首》教学谈
- 《晏子使楚》相关链接
- 古文《杨氏之子》精彩改写
- 结合注释自学《杨氏之子》教后记
- 变阅读为“悦读”──《儿童诗两首》教学谈
- 是“此/是君家果”还是“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教学有感
- 《杨氏父子》相关链接
- 《晏子使楚》拓展资料
-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 我的阅读教学观──《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谈
- 《晏子使楚》相关知识
- 《杨氏父子》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