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2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白岩松:《乡愁》走到人们眼前,走到人们脑子里和心里头已经不只20年的时间,但是据说您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

余光中:对,我说我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当时是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迹象,还可以回到故乡去,因为那个时候还是文革的后期,当时情况看来是蛮伤心的。

白岩松:在您心中最美的故乡或者说最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余光中:那就是,因为我是南方人,然后我的妻子,母亲都是乌镇人,所以我少年时候想象的故乡就是江南,多水多桥,多藕多莲的江南,所以纯粹是一个南方的一种回忆。

白岩松:有人说想象中的事情是最美的,得不到的事情是最珍贵的,但是从1992年开始,您可以多次的回到故乡的时候,会不会故乡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和珍贵了?

余光中:恐怕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了,比如说上海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上海,他以前的很多记忆也改变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有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横亘在两岸之间,却又维系着两岸;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横亘在余光中心头,却又维系着他对故乡的思念。1985年,余光中出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这所大学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余光中感到些许安慰。

余光中:“我们这个大学是台湾风景最好的大学,在西子湾,这个名字就很好听,面对台湾海峡,所以我觉得地理上对我是太好了。因为我每天所看到的水平线的彼端,大概就是厦门、汕头、香港这个方向。杜甫晚年有一条江峡,就是三峡,长江的峡,三峡;我晚年有一道海峡,好像比杜甫还要幸运一点,也许是天意安排可怜一个老诗人,把我摆在这么好的一个地点。”

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故土。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七十年。

余光中:“我也并不盼望很多,因为毕竟是七十年了。他们告诉我还有小时候一个游伴会出来认我,大概是一同捉过迷藏的,大概两个都是老头了。我这次回来一半也是为了我的父亲,他去台湾的时候大概是五十多岁,他在台湾去世九十多岁了,一直没有能再回来,他一定希望能回来,那我代他回来,将来回去,去他坟上上香的时候,我会把此行告诉他。”

白岩松:是不是现在《乡愁》在您的心中已经解了?

余光中:乡愁是这样的,有家归不得才有一种压力,才有一种苦闷需要倾诉,所以自从我1992年回大陆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如果你经常能够回去,你就不可能写这种诗了。所以我后来就写了什么,《山东甘旅》、《金陵子弟江湖客》这一些回乡的诗了,而不是怀乡的诗了。

白岩松:其实余教授的作品用过去的话来说,著作等身是早已经超过了,但是这么多年的写作,《乡愁》这首诗却成了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如果按照大家下意识的判断说余光中先生最棒的作品就是《乡愁》,您认可吗?

余光中:对,我可以接纳一个说法,就是我的诗里最受欢迎的一首,可以说已经变成我的招牌菜了,可是我要告诉读者,我的店里还有很多别的菜,不要进店里只点这道菜。我有的诗比这个长,比这个复杂,有历史或者有古典的背景,也有很多诗跟《乡愁》没有关系的,比如我也写环保,我帮肯丁国家公园写了很多环保的诗,他们还摆在环保带、马克杯上面,我就希望我不同的作品,读者都有机会来读一下。

余光中的诗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则细腻柔绵。

余光中:“一个诗人主要的本领就是他有广泛的同情。所谓想象,就是广泛的同情。你能够进入山,能够进入海,能够进入月亮,于是你就能够写出东西来。”

在台湾,人们把他的诗句印在茶杯、纪念品、文化衫上,希望给躁动的生活留出一些诗意的空间。

余光中:“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而这个闲不是偷懒,你要有一点闲情,才能够“举头望明月”,能够欣赏月色。如果太忙,你恐怕头都举不起来了,所以我想新诗跟我们这个时代还是非常贴切的。”

余光中出版过的诗集中,销路最好的诗集已经再版三十多次;为什么有那么多穿着西装、吃着洋快餐成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会在余光中的诗集前驻足停留呢?作为诗人,在诗歌不受许多人欣赏的今天,余光中究竟有什么特别呢?

余光中自己的一句话,可能是个正确答案。他说,他的血管里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白岩松:我看过您的一句话非常有感慨,说您的血管里头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吧,当时怎么会有这么美的文字出现在您的诗里?

余光中:这类的句子我写过很多,因为我喜欢地理,所以对于中国的河山有很深的认同感,我在香港时代写过一首诗就叫《黄河》,四川诗人流沙河他念到《黄河》,他说奇怪,这个人也没有看见过黄河,他怎么写得出来。我说黄河就在我们的旧小说里,《七侠武义》里,《三国演义》里,这个《二十四史》翻的时候,里面都是黄河波浪的声音,长江的声音,这是我们等于一种胎记了,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

白岩松:现在在平常非常忙的日子里,是否诗的灵感也经常像“上帝的奖励”一样跳出来会来找您?

余光中:不是那么多了,因为杂事实在太多,可是有的时候,是这样的,我把诗怎么写出来的分成两类,一类诗是等来的,一类诗是追来的。所谓等来的,就是等灵感来了,自然就流露,就写出来了,像《乡愁》就是如此,没有人让我写,我忽然心有所感就写了,另外一类诗当然比较少,是追来的,就是说编辑说拜托,端午到了,中秋到了,你好歹给我一首诗。

白岩松:是别人追来的。

余光中:那么就要写,还有的呢,那个题材比较复杂,有历史或者文化特殊背景,那就要翻一翻参考书。像我今年端午到湖南去,那边说你先写一首诗好了,写给屈原,他们也知道我以前写过六首诗写屈原,他们都找出来了,可是这次是因为国际龙舟节,这个情况不太一样,所以我新写了一首,就叫《汨罗江神》,我把屈原封为“汨罗江之神”,这里面就有写到,我们现在龙舟竞渡来追悼你的,不但是有三湘的子弟,湖南人,九州的后人,还有呢,还有惠德曼跟雪莱的子孙,也就是说也有外国人来参加。像这个就是对方有需要,我就要来写,这当然是一大考验。可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有时候也还可以写出还过的去的诗。

白岩松:我知道今年您去参加了一个在汨罗江是跟屈原有关的活动,屈原和李白为什么在您心目中占了这么重要的位置?

余光中:因为我写诗,那屈原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李白也是盛唐的一个代表人物,所以从小他们对我的启示就非常之大,我也讲过大话,就是说要做李白杜甫的传人,在我的想象里面,我现在写诗,是参加一场接力赛,这个棒是从屈原交下来,一路李白,一路苏东坡,交到我们手里不能掉到地上,也不能跑得太慢传给后代,这是一种整体的民族感。

白岩松:但是在大陆也好,在台湾也好,都会听到人们这样的一种忧虑,诗人都越来越少,甚至大陆会有很苛刻的语言叫“诗人死了”,诗人难道在未来汉语文化当中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

余光中:我想不会,当然一个社会越开放,许多喜好就会越多元化,很多大众化就分为许多小众化,因为追求的东西精致了,分类就比较小众化,不过这个并不意味着诗会灭绝。当然现在很多诗人出一本诗集能卖到两千本就不容易了,可是台湾跟大陆,我知道至少有两档诗人他们的诗集可以一本一本,两千、五千一直出下去,还是有的。同时,你用民族的眼光来看,流行歌,它的歌词有些并不怎么高明,可是这就是大众认可的诗了,他们听着陶醉,觉得这个词就有诗意,那也是一种诗,何况在宋玉的时代,早已经有这样的说法,下里巴人和者数千,到了杨春白雪和者就少了,自古就已经有这种现象。

维系两岸的,不光有那浅浅的海峡,还有同胞的感情,还有同种的文化。被两岸诗歌爱好者共同吟诵的,不仅有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乡偶书》,也有余光中面对海峡写下的《乡愁》。

人们评论说,《乡愁》的写作跨越了传统和现代的界限,融会了中国和西方的笔法,字里行间渗透着中文的音韵之美。1974年,《乡愁》的姊妹篇《乡愁四韵》被歌手罗大佑谱写成曲,这首用国语演唱的歌,浓浓的华韵中浸透了思乡之情。

一首《乡愁》,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

白岩松:您在读专业的时候,读的也是外文系,但是您对中文的这种感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出来的?

余光中:也是慢慢,外文系一路读下来,就发现英文跟中文的差异,我可以从英文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从外国的文学学到很多技巧,可是基本的那个背景、语言的那种感性,那还是中文是一种基调。我常常对学生说,比如说打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在美国教中国诗的时候,教的是这首,美国学生就大惑不解,就说你们这个中文“松下问童子”,是谁在问没有说,“言师采药去”,也没有说是谁在回答,“只在此山中”,是谁在山中,“云深不知处”,是谁不知处,全是无头的,没有组词的句子,你们怎么能互相了解,我说我们通过上下文自然就知道张三、李四各做各的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不必说我床前的明月,有很多东西英文觉得重要的,我们觉得不重要的,所以慢慢就悟出两种语法的不同,而且更悟出来新诗要写得简练,味道要浓,就要尽量减少西化,减少中文里面的不必要的东西,所以我自己觉得我写诗的语言是受到古典很大的影响。我一首诗写好之后,数一数,用了几个“的”字,红的黄的“的”字,要是用得少,我觉得就对了,本来中文就是如此。后来我去看《儒林外史》,几百页没有几个“的”字,它照样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为什么现在我要那么啰嗦?所以这个慢慢悟出来。

白岩松:进您的屋里之后就会看到这张照片,这是台中市的读书会给您赠的,“语言的妙趣”很多人都想问您,您一直认为汉字美在哪儿?

余光中:汉字是这样的,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像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像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像有一个哭的脸,所以鲁迅可以打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个字,是什么字呢,就是两两三三的两,因为雨是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来领略的,我们查一本中文字典,水字部的简直是汪洋一片,到木字部就是绿荫碧天,那个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再讲听觉上,我们有平上去入好几声,像闽南有八声,粤语、广东话还有九声,现在当然国语只有四声,所以读古诗有一些方言,像闽南跟广东话还可以更逼近古文跟古诗。这种语言,我们整个中国那么多省,那么多方言,幸好有一样东西是完全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同文,写下去就是一样,所以这个是很大的象形,要没有这个国文,没有这个形象,没有这个文字,那就差得太多了。

白岩松:您过一句话,说中文系就是国防军,我该怎么更好的理解您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状态?

余光中:这句话是我在写一篇文章,《论翻译》这个文章里,而且论翻译这门课该怎么教,目前的中文西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想法跟写法都很受英文,很受外来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做老师的人,中学教员,然后学界的学者、教授,跟文坛的一般作家,大家如果都仔细把中文说好,把中文写得简练,保持中文自己原来优美的生态,这样就等于在语文上有一个国防大军,不让过分的西化来扭曲我们的中文,是这样子。我不久前演讲,我就跟听众说,我说中文有基本的美学原理,比如说我们说张三、李四,为什么不说张四李三,听众就想不出来为什么,我说张三、李四就是平平仄仄,千方百计为什么不讲千计百方,就是平平仄仄。千年万代、千军万马,其实千军万马一个兵不要骑十匹马,可是没有人说千马万军,就是因为千军是平平,万马是仄仄,就是平仄调好了,悦耳铿锵,对仗非常稳,非常工整,自然就这么几千句成语就一路流传下来,天长地久,为什么不讲天久地长,最基本的原理就是音调调好了,如果这个基本的原理都不懂,乱掉的话,那当然就不成了。

白岩松:中国这二字在您的心目中一直是什么样的概念,您会想到它的时候会想到的是什么?

余光中:你这个问题就还是联系到乡愁,乡愁在最单纯的层面是同乡会式的乡愁,某省某县某乡,这是最单纯的,人皆有之。可是乡愁呢,如果联系到中国,那就不是某乡某镇,而是指广大的九州,所以我诗里面也讲过,“壮士登高就叫她九州,英雄落难就叫她江湖”,这一块广大的中华民族活动的空间,那这个空间如果没有背后的历史,这个空间也就空了。所以空间、时间、民族,形成一个中华文化,一个复合体。我的乡愁就是全包括在里面了。因此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是古人到现在的中国,是从边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国,包括海岛,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国。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火山爆发拉“
老人......
家伙自信心不小――我的自白
我家的“奥运五环”
我心中的好老师
“调皮“老爸
我的同学N种性格
我的表弟
我的妈妈
我的哥哥
谢谢李老师
尽职的组长
我是胆小鬼
爸爸
股权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一股二卖”情形之辩析
从公务员权利保护角度浅谈公务员工资制度
关于建立健全司法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农村女子继承法律制度及现状
刍议宪法对公民休息权的保护
简析禁止令制度在我国的适用与执行
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不可单方撤销的委托合同
浅谈当下劳动争议新特点及主要对策
我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制度探析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政府责任探究
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完善
基层检察机关“检务公开”制度研究
关于我国先占制度的思考
从新刑诉法浅探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7《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
1《找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7《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二
9《日月潭》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教案
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之二
10《葡萄沟》教学设计之八
《日月潭》教学设计之五
9《日月潭》教学设计之四
13《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三
10《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七
10《葡萄沟》片断赏析
3《笋芽儿》
7《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