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乡愁》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教师的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习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像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可见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奶奶的“艾滋病“
- 爸爸
- 吃相大排挡
- 我班的第一名
- 老师的眼睛
- 我的母亲
- 我的家庭
- 我的老师
- 我的妈妈
- 我敬佩的好爸爸
- 原来我有一个傻弟弟
- 我家的三大特种人物
- 感谢您,妈妈
- “说话不算话”的爸爸
- 同学真人写照
- ZBZ―4.0Z系列煤电钻综合保护器在天湖岩煤矿的应用
- 数据可用性的评估方法分析
- 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电树枝化试验及其局部放电特征分析
-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理论与实务浅析
-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 浅析翻驳领的结构原理及纸样处理
- 建筑配电和照明“工程化”实训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 课后作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手机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 中小型电视台数字电视播出系统与设计分析
- 基于J2EE架构的质检机构业务收费管理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
- Oracle数据库的性能优化研究
- 数字化图书馆对医院学术建设的促进作用
- 露天矿开采经济剥采比的计算及应用
- 电子设备维护保养质量的提升与作用探讨
-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案之一
-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案之二
- 《长江之歌》教案之二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之二
- 《郑成功》教学反思之一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之一
-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之一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案例反思
- 《郑成功》教案之二
- 《三亚落日》教案之四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之一
- 《长江之歌》教案之三
- 《长江之歌》同步练习
- 《郑成功》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