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疑难解析
1、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怎样理解诗中的“我”?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写成。诗中,“我是你……”(或“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与“你”(即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大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2、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3、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在诗中,“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了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词语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历过漫长岁月。排列在最后、也是最受强调的“驳船”,则是在“淤滩上”,在另一头“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纤绳的牵引下艰难前行。作者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最后一行,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激情咏叹,这是叙述人称的转换,也使诗意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顿。以下两节也都以这种方式结尾。
第二节,没有像第一节那样排列较多的具体意象。在这一节里,“贫穷”“悲哀”“希望”等等,是抽象词语。“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前两节诗都写祖国的历史,第一节重写实,这一节重精神。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落到地面”,变成现实。
第三节,写的是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诗人再次排列出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意象,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等等,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第四节,是“我”的宣言。从个体上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终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夜的工作》读后感
- 假如我是环境卫士
- 数学日记5则
- 考试我想对你说声谢谢
- 森林运动会
- 减肥的辅导老师
- 我想……
- 我们与周围的世界
- 瞧我们这一“家”
- 找缺点
- 蜻蜓
- 难忘老城小巷
- 感谢您,老师
- 童年“傻”事
- 我心中的乐园
- 试析大学新生的军事教育
- 简析建立健全交换生管理制度,推动交换生项目的发展
- 试析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研究
- 简析军事理论课堂
- 试论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其职业选择的影响
- 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
- 试论电控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的开发与应用
- 简析新时期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 试论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思考
- 试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职业化要求的探讨
- 浅论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
- 反思与超越:析审视跨文化背景下理工科文学教育
- 试析用周恩来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思考
- 试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分析
- 关于高校师生隐性作弊的行为特征与法律性质
- 《满井游记》课文翻译
- 《满井游记》同步练习
- 钱塘湖春行
- 《满井游记》文言知识
- 《满井游记》课文背景知识
- 《满井游记》结构分析
- 《西湖游记二则》之晚游六桥待月记
- 《满井游记》写作特点
- 游满井记
- 《满井游记》写作特色
- 虎丘记
- 《满井游记》课文题解
- 《满井游记》写作借鉴
- 《满井游记》同步练习
- 《满井游记》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