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中国人的孔乙已情结──暑假读书有感

中国人的孔乙已情结──暑假读书有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中国人的孔乙已情结──暑假读书有感

美的东西让人深思,美的东西也让人留恋。鲁迅的《孔乙己》就是这样。鲁迅说过,在他创作的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已。连日本的一位作家都说:“孔乙已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他们为什么如此喜欢孔乙已这个人物呢?我水平不高,一时弄不清,但当年学了以后,后来教了以后,总之是到现在,我还能背出来《孔乙己》:“鲁镇的酒店的格局,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柜台……”

暑假读书书,发现《孔乙己》还在教材里。我问一位初中学生:“为什么喜欢读《孔乙己》?”她说:“里面人物好玩。”是的,《孔乙己》里的人物是十分“好玩”的,也是十分值得玩味的经典。小说里面第一个人是“我”──个十三四岁的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因为我手脚笨,不会干在酒里掺水的活”,所以,“掌柜整天板着面孔,只有孔乙己来的时候才笑,于是我就跟着笑几声。”孔乙己来了掌柜就会笑,我也可以跟着笑几声。《孔乙己》里面第二个人物是孔乙已。咸亨酒店里有两种人,一种是穿长衫的,一种是打短工的。前者坐着喝酒,后者站着喝酒。而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中国人向来是尊敬读书人的,因为读书人有文化,会待人接物。孔乙己穿长衫是读过书的,但周围没有一个人尊重他,大家只是嘲讽,讥笑。这周围的人就是第三拨。孔乙己实在没办法炫耀自己的学问,只有转向想吃他茴香豆的几个小孩,教他们“茴”字的四种写法,以此作为炫耀,但小孩并没有给他好脸色。孔乙己因偷书被丁举人打断了腿,来了:“用两只手走来的。”掌柜说:“孔乙己,偷书腿被打断了吧?”孔乙己已哀求着:“不要取笑。你不要取笑。”喝完酒,他又用手走了回去,酒店的黑板上好长一段时间还留着:“孔乙己欠19文钱。”这里,丁举人和掌柜是第四拨。

《孔乙己》的主题是永远的。自小说诞生,《孔乙己》主题的内含就一直被大家看重,一直被大家丰富着。上个世纪80年代,大家都说是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失败者,考了一辈子连秀才都没考上,一事无成。从这个角度看,《孔乙己》表现了科举制度的危害。这个观点似乎不错。但是,鲁迅时代已经没有科举了,他没有必要讽刺啊。90年代,人们又从人际关系上来思考。小说从头到尾用了14个“笑”字,这只是两千字小说啊。如果我们细细想想:谁在笑?─—掌柜、喝酒的包括“我”,只有一个人没笑─—孔乙己。大家不谋而合的笑孔乙己。孔乙己是真的那么可笑么?所以一位老师说:“我觉得,小说的主题是如何对待老人、病人、穷人的。”现在,我们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仅仅让学生学习小说的写法么?我想,还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生活中,如果我们身边有孔乙己这样的人,是嘲讽挖苦,还是给予起码的尊重?所以,知识经济时代读《孔乙己》,还有教人待人处事的一面,就是把握自己,善待别人。

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这篇小说的主题还会被人们发现。现在,有人从民谷风情上来思考,又认为小说表现了江浙乡镇风情,是鲁迅眷念故乡的一个心结,是一个时代的风情画……也许将来人们还能读出更多的发现,但无论是什么发现,我想都是从尊重的角度读出的善意的答案。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孔乙已永远都是经典的,孔乙已永远是最完美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让我为您画张像
成长
“唠叨院”院长
我的爸爸
我的老爸
奖状多多的我
爱干净的妈妈
我班的可爱水果--草莓
《西游记》人物评论
对母爱的倾诉
我是女生
馋猫啊馋猫
开心豆
自我介绍
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特点与研究
武东铁路站区供水能力的提高和改进
监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探究
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分析
桥梁墩身施工及质量控制
风景资源保护与发展的辨证关系认识
砌体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浅析
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趋势
铁路铺轨的施工方式及其特点分析
房屋施工管理与施工质量分析
建筑工程监理的现状问题、对策与未来
关于强化人防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论房屋施工管理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之二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之五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山谷中的谜底》课堂教学实录之二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之一
《山谷中的谜底》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之四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之三
孙双金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
《最大的麦穗》教案之四
孙建峰教学实录《最大的麦穗》之一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