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今天,我们该怎样教学《孔乙己》──读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有感

今天,我们该怎样教学《孔乙己》──读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有感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对于该文的教学,历来的语文教育者都把其主题──批判封建社会,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大加渲染,竭力挖掘;而对主人公孔乙己的人文价值,教育价值视而不见。直道今天,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甚至包括一些语文教育名家仍是难改初衷。

前几天拜读了李镇西老师1997年的教学实录,深为李老师的教育民主思想所感染,但对其中的有些细节问题,也不无遗憾。节录于下,并直陈己见,以求教于广大同人。

片断一:

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教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已己“的确死了”。

教师:嗯,孔已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

(学生思考。)

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已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

笔者认为,把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完全归于其遭遇和社会背景,有失全面。一个人的命运固然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遭遇有关,但“环境”和“遭遇”绝不是决定命运的主要因素,人格的因素决不容忽视。在健全、健康、甚至伟大的人格面前,环境和遭遇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这样的例子于现代、于古代、与中国、与外国都是不胜枚举的,所以才会有人说: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

当然,在后面的教学程序中,李老师也引导学生分析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但不是把孔乙己的性格作为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来分析,而是通过分析孔乙己的悲剧性格而得出性格的成因,来达到批判封建的目的。试看下面的教学结果。

片断二:

教师:是啊,最后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已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已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学生开始思考。)

男生O:“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教师:好,可以。

女生L: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

男生G:“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

(众鼓掌。)

教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已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已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已己的身份和性格。

看看吧,这就是这堂课的成果。45分钟,学生悟出了什么呢?无非就这三条:

“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

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培养学生指责环境、指责社会、怨天尤人吗?

社会本无好坏之分,关键看这个社会由什么样的人组成。是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人。要改变社会,首先要改变人,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的面貌才会改变。

改变人的首要是个体对自身的改变。

笔者认为,文学的认识作用,不仅仅在于让读者去认识社会,更重要的是认识这个社会里的人,认识人的生存状态。

感悟人生,从而改善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文学教育的第一要义。如果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不能读出自己,思考自己,那么,这样的文学教育是失败的。

孔乙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典型代表,他的悲剧当然有社会的因素,但究其根源,这是一个人格的悲剧。孔乙己的死是因为他骨子里的自命清高和他对劳动的鄙视,对劳动者(短衣帮)的鄙视,欲上不能,欲下不忍,孔乙己是孤独而死。

从孔乙己,我想到了诗人海子。如果说孔乙己的死我们可以归罪于封建社会、封建科举制度,那海子的自戕,又该归罪于谁呢?

对于《孔乙己》这篇小说,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难道只能让我们的当代的中学生去批判,去同情,就不能吸收点什么?读书的教训!人生的教训!

新课程的灵魂即以人为本。课程的观念变了,我们语文教学的视角是不是也应该跟着变呢?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早已消亡多年了,我们还在这里鞭之、笞之,我不知道还有多大的意义。倒不如从中吸取教训,避免更多的孔乙己悲剧再次重演来的实在。

我无意于贬低李镇西老师的教学,更无意于挑名人的瑕疵,只是想对我们的文学教育尽一己之言,请广大同人赐教。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雨
第一次发言
校园的早晨
我想拥有快乐的童年
小径见真情
雕刻心中的天使
请不要玷污了纯真的童心
爱的旋律
失去自由和被他人背叛?
老人的一天
美丽的风信子
麻雀之死
车,还是车
新学期
感动
浅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
浅谈《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关系研究
试析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试论社区建立高校预备党员义工服务站的探索与实践
简析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法的改革
浅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改革思考
探析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试论如何实现校园网络的德育功能
关于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选择与分析
关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魂断燕山巨星落──记邓拓最后的岁月
“强作解人”与“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备课资料
《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邓拓自杀的前前后后
邓拓简介
“好读书,不求甚解”
感慨与敬仰──读张帆著邓拓评传
弗兰西斯·培根谈读书
关于《燕山夜话》的说明
怎样写读后感
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
培根小传
读书──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