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翻新时间:2023-08-24
《人生》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目标·兴趣】
一、请写出两句你所熟悉的或最喜爱的人生格言。
。
二、《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 ”、“ ”为喻,从不同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作者对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积累·运用】
三、给带粗的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瞻( )望: 。
攫( )取: 。
臆( )测: 。
馈( )赠: 。
乐此不疲( ): 。
【感悟·探究】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下列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我的理解: 。
2、作者在文中虚写了四种场景,三大人群,请列出来。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我的理解: 。
3、“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我的理解: 。
【拓展·升华】
五、联系实际,写一段话谈谈你自己成长的感悟。
【参考答案】
一、如: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夫人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二、“广阔领域” “工场”
四、1、提示: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四个场景: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 前人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 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征服人群的情景 一些人在工厂劳作的情景。
三大人群是: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人。
写法: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3、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开放答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个调皮活泼的我
- “丑哥”资料
- 榜样
-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
- 我们班的“神精病院长
- 糊涂的爷爷
- 只是不想让你走
- 我的一家人
- “眉”花一现
- 奶奶是属“猫”的
- 我就是我
- 我的混蛋弟弟
- 爱
- 最懒惰的人
- 豆豆无数粒
- 数字出版业发展探析
- 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体育报道的促进
- 广播新闻标题制作
- 新媒体时代编辑“慧眼”何在
- 跨亚文化传播中的污名化现象
- 小众出版:全民阅读新生态
-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具体影响
- 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
-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传播
- 新闻公文化问题不容忽视
- 领导干部公众形象危机的心理成因
- 报社档案管理思考
- 热点事件的“井喷式”报道现象
- 全媒体时代报纸的数字化转型及策略选择
- “互联网+”风口 媒体何去何从?
-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 21《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之二
- 28《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28《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四
- 《奇妙的动物世界》教案
- 23《三个儿子》教案设计
- 28《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七
- 《画家和牧童》教案
- 23《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三
- 28《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23《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二
- 28《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六
- 28《丑小鸭》第一课时
-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之二
- 《语文园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