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枣儿》教学设计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⑵ 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过程和方法:
⑴ 引导学生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
⑵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表演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歌曲磁带,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请同学们欣赏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2、“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这不,《枣儿》中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枣儿》。
二、学生初读课文,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学生表演,深入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四、深层探究,突破重难点: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的主题是多样的,允许学生有独特的理解。
教师小结:
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六、教师赠言
走出家门,创出辉煌;思念父母,享受亲情。
七、同学们,面对孤独的老人,我们会说出什么话?(常回家看看),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八、作业:练习册,课后习题二
【附板书】
枣儿
象征
亲情
故乡
传统
精神家园
……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母亲的眼泪
- 我是小书虫
- 我的老师
- 我的数学老师
- 俺们班的“三大打人高手‘‘
- 我喜爱的一位老师
- 爱,在我身边
- 叶挺将军
- 购物狂
- 五一班的H4
- 幸运的伙伴
- 哎!懒惰的我
- 她是谁
- 我的朋友
- 我的“野蛮”女友
- 鉴古视今 陈廷敬治吏的启示
- 坐班房原来不是坐牢?
- 数万个政府网站首次大普查
- 张赦提纵妻受贿
- 深圳创客:从地下到地上
- 黄吴李邱的“九·一三”之夜
- 当清明节巧遇复活节
- “断崖式降级”执行标准应量化
- 关于城市规划中控规调整的几点思考
- 等离子点火装置在电厂中的应用及维护
- 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分析
- 电话诈骗成“台湾之耻”
- 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剑阁实践
- 最远的距离,莫过于低头玩手机
- 再见,李先生,谢谢你
- 让思维之树绽放智慧之花
- 《猴子种果树》同步练习
- 《会走路的树》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 作文《会走路的树》续写
- 《会走路的树》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 《问银河》说课材料
- 《猴子种果树》课文原文
-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 《猴子种果树》课堂教学反思
- 《会走路的树》教案之三
- 《问银河》课文原文
- 《会走路的树》说课材料
- 《会走路的树》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案之三
- 《猴子种果树》第二课时教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