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4
浅析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及其构成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那么何谓意境美呢?现代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境界有时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它要求作者: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这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努力塑造“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对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最能代表徐志摩诗歌风格的诗,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再别康桥》共七节。第一节,总写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在康桥留学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又要和她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作开篇用“轻轻的”起首,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第二、三、四节,直接描写康桥的迷人景色。第二节具体写康河畔的“金柳”犹如“夕阳中的新娘”;第三节写康桥“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招摇”,诗人留恋着这一切,希望在“康河的柔波里”,自己也“做一条水草”;第四节写康桥“柳荫下的一潭”,好似天上的彩虹,它使诗人沉浸在“彩虹似的梦”里。第五节,抒情进入高潮。也许是诗人回国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因此,诗人现在重返康桥,他要重新寻梦,他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空中“放歌”。这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梦毕竟是梦,现实毕竟没有斑斓的星辉。第六节,诗人的情绪陡然逆转。笙箫也“悄悄”了,夏虫也“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最后,第七节,在一片沉寂的静夜,诗人只得怀着眷恋的感喟,“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离别。这首诗,诗人以无限眷恋的情感,描绘了“康桥”的美丽与轻幽,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感伤的情怀。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从全诗看,诗人写惜别,却未着一个惜别之词,而是将自己全部的眷恋、感伤融入到诗中所描绘的康桥景象之中。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彩虹的倒影……无一不融注着诗人无限的柔情;而诗人那甘愿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的愿望,更是将自己无法抑制的留恋之情,借景倾吐得淋漓尽致。第六节开始,诗人笔下的整个康桥都沉寂了下来。那沉寂的景象中,交织着诗人无限的依恋、无奈与惆怅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总之,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有着诗人的柔和、飘逸与缠绵,诗人的感情已经完全与康桥融为了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情人节
- 捉迷藏大战
- 美的见证
- 后悔的一件事
- 未来的科技城
- 读书的乐与趣
- 秋天的树叶
- 小时候的傻事
- 家乡的变化
- 我是这样感恩的
- 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
- 陵山之旅
- 国庆爬长城
- 父爱无边
- 称赞绿叶
- 论新世纪以来国产喜剧电影中的方言元素
- 试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政府公共服务改革
- 关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特点、问题及建议
- 论传媒时代文学的影视化生存
- 电影产业的钻石模型解析
- 英美文学对电影文学性的影响
- 关于政治传播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意义
- 浅谈共产党员应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带头人
- 加强电影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 电影审查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 谈电影片尾曲与电影记忆
- 束焕访谈:笑点“细分”以后
- 论中国共产党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大器晚成的金明民
- 论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
- 《桥》教学设计6
- 《桥》教学设计4
- 《桥》教学设计1
- 《桥》教学设计8
- 《桥》教学设计3
-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7
-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 《金色的鱼钩》A、B案
- 《桥》教学案例
- 《桥》教学设计9
- 《桥》赏析
-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桥》教学设计
- 《桥》教学设计2
- 《桥》教学设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