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8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曾经在康桥度过了一年的美好时光,正如他所说“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也不曾虚度。我的生活是自然的。”大自然那脱离尘埃,清澈秀逸的纯美给诗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这种近于完美的生活毕竟是太过于短暂了,当诗人回到中国以后,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狼烟一片的社会现实将他浪漫的理想冲击的千疮百孔。在这种对对现实的强烈的失望里,诗人只有逃离到记忆中去。于是,康桥便成了诗人用来拯救

自己的梦幻天堂。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是徐志摩诗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如“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而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边和地的那角。”

(《云游》)云彩自在飘逸、去留无意,卷舒自如,选择“云彩”这种意象自然同诗人的浪漫气质不无关系。诗人所向往的是天人合一,爱美合一的生活,但这种生活也正如同天边的云彩,美则美矣,却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然而,无论如何,面对离别,诗人还是躲开了“多情自古伤离别”式的感伤凄婉,在三个节奏轻快的“轻轻地”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向康桥潇洒地挥手,缓步飘然而去的身影。

终归是要离去的,但此时此刻,在诗人的眼中,康桥还是那样一副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而那绿油油的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着,又是多么的自由和快乐。乃至于诗人也要化成一条水草,永远地躺在这清澈的碧波之中了。那榆阴下的一潭清泉,诗人却固执地认定,“那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更表现了诗人对昨日梦幻的留恋。昨日那五彩斑斓的梦境早已揉碎在这康河之中,化为它的一条水草、一缕柔波了。在这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里,我们的诗人情不自禁地陷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里,不知今日何日、今夕何夕,竟要撑一支长篙,泛舟到那青青世界里去寻他彩虹似梦,在那星辉与湖光的交接处,尽情欢歌了。但是在这个别离的时刻,还是不要放歌了吧,毕竟那梦幻只如天边的云彩,令人神往而不能心往。此刻真正要面对的,只有别离。而那康桥的夏虫也格外意深,停止了它们欢乐的歌唱。今晚的康桥沉默了。在这处处洋溢着别离气息的世界里,我们的诗人还想潇洒地挥手,飘逸地离去,但是这潇和飘逸却浸上了一层淡淡的苦涩和沉重。是的,“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还是不要带走这绚丽的云彩,还是不要惊醒这美丽的梦幻,就让它永远地驻守在康桥的空,永远地铭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兴安岭欢迎你
秋游
夏天的西湖
春天
雨趣
美丽的长江
多彩的小湖
夏天的快乐
月光
雪花
南山公园变了
小草赞
春雨
月夜
初二地理教学总结
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音乐教学课改总结
高一历史阶段教学小结
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2008年高一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2008学年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地理教学总结
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大型优质肉用山羊新品种——马头山羊等
中国首个山羊研发中心在江苏海门落成
可爱的动物——猫
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探索
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与开放式养殖模式效益对比分析
鱼鹅立体化养殖的好处及养殖模式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
西藏林芝地区市售家禽禽流感免疫状况调查
浅议动物学野外实习中标本采集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家禽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浅析
动物学实验室低值易耗品管理研究
从个人养殖实践谈改善肉鸡养殖效果的几项措施
波尔山羊\努比山羊\马头山羊三元杂交试验报告
乌龟养殖法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
提出问题 讨论交流──《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
教育的力量──《唯一的听众》教学有感
听《唯一的听众》有感
让真实在课堂中闪光──《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崇敬──《唯一的听众》教学有感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与评析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有感
《唯一的听众》教后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评“同研一堂课”《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