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石激起千层浪──《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石激起千层浪──《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石激起千层浪──《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进入新课程的教学,面对着思想活跃的学生,我越来越感到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因为在和学生的谈话中,他们常表示不喜欢语文课本里的一些文章,尽管我们认为很经典,可学生对我说:“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有时觉得上语文课没意思,有时觉得上语文课有些沉闷,总想睡觉。”“老师,《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老师,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说实话,听了这些话,我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案例描述】

上课进入到荆轲形象的理解上,我引导学生理解荆轲的形象:沉稳、刚毅、机智过人,做事周全,胸有成竹,忠君爱国,懂得感恩,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我正讲得起劲,一生站起来质疑:“老师,我觉得荆轲根本不算英雄,他做事太自私,他只从燕国出发,没有从大局出发,他不能看到秦国统一六国的趋势。”他这一问,打乱了我原先的设计,我本想用一段话把这个问题带过去,可看到有很多学生似乎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转念一想,这是学生思维的结果,说明他们对此感兴趣,何不借机让他们畅所欲言,也许这会是一个教学亮点,而且这可以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理解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于是我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和学生一起针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我借机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荆轲刺秦失败后说的那番话是他为自己的失败找个借口,你认为是吗?”

一女生答:“我认为是借口,荆轲这话是给燕国面子,让秦国不敢小瞧燕国。”

另一女生说:“我认为不是借口,因为荆轲所持匕首淬有剧毒,稍微碰到秦王,秦王就必死无疑了,可他并没有那样做。”

一男生说:“我也认为不是借口,因为荆轲认为,光杀一个秦王没用,因为会有秦王的儿子等继承王位,以秦国的实力,他一定会吞并六国的,可如果拿到契约,就可以使燕国免于灾难。这说明荆轲设想得非常周全。”

又一男生起来质疑:“照你这么说,荆轲这想法也太幼稚了吧,依秦国的实力,他可以随时毁约,然后再攻打燕国,而杀了秦王,可以使秦国内部混乱,燕国便可以趁机而入,这不是很好吗?”

一生反驳:“可秦国实力很强大啊。”

我顺势引导:“那大家想想,在杀死秦国和拿到契约这两件事上,在荆轲看来,哪件对燕国更有利呢?”

学生想了想说:“还是拿到契约。”

又一学生质疑:“老师,荆轲这个人很卑鄙,为了自己成功不惜牺牲燕国的将军,只想自己不为他人考虑,算不上大丈夫。”

一生说:“做大事者必有牺牲,荆轲如果不这么做,他怎么能取信于秦王,他怎么能接近秦王,更别说刺杀秦王了。”

又一生质疑:“老师,我不明白文中为什么提到荆轲等人这件事呢?好像和情节无关。”其他学生也附和着。

我说:“那大家再他细想想,是否和情节无关呢?这是不是说明了荆轲最后说的话是胸有成竹的呢,是他早就计划好的,不是他的托辞呢?”

学生想了想,恍然大悟:“对,荆轲等的这个人是可以助他完成活捉秦王的划的人。要不是太子丹激荆轲,导致荆轲提前动身的话,如果荆轲等到这个人,说不定计划就成功了。因为这个人没到,暗示了荆轲的失败。所以说最后的那句话是荆轲预先做好的计划。”

又一生质疑:“老师,前面说荆轲是个沉稳的人,做事胸有成竹,计划周密,那么他又为什么会被太子丹激呢?他明知那个人可助他完成此大事,以他的周密,他应该等到那个人,为何又提前动身呢?这是否说明他不够沉稳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堂课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我顺势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提了很多问题,讨论得也很热烈,说明大家都认真读了课文,也思考了很多,但一节课有限,很多问题也无法在课堂上全都解决,大家下课后还可以继续讨论,甚至进行研究,写成小论文。”

【案例反思】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一些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走向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如果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打动学生,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老师讲得再生动,也无法让学生喜欢;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况且语文学科如果能和其他学科一起整合,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因此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才气,挖掘他们的潜能。

以上是我近年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语文课堂才能魅力无限。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滴水穿石启示》有感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读《红军长征》有感
读《在困难的日子里》有感
你读懂母亲了吗——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读《数学王子——高斯》有感
好书伴我一生
读《合欢树》有感
舍己为人——读《夏洛的网》有感
读《千里走单骑》有感
读《我的一家》有感
憎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我们的错误》后
我说日本动画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检察院在“平安菜乡”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团结拼搏奋发进取为推动我矿健康协调发展再做更大贡献
发展劳务经济  扩大转移就业
看守所执法目标责任制
把保持纪检监察机关的先进性落实到行动上
打造坚强而有力的班级集体
在县级机关公务员轮岗交流工作会上的发言
围绕企业经营目标 探索团建工作新思路
热电公司如何实现“安全无事故”我之见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先进性教育个人整顿措施
抢抓机遇 加大投入努力开创县乡公路建设新局面
试论×热电厂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矿“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代表发言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检察院)
试析江泽民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1)
我国实施住房倒按揭可行性研究(1)
文化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试论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
近期人民币汇率问题及其影响
幼儿教师阅读状况调查
人民币升值对实际利用外资的影响(1)
浅谈教师权利的二重性——公民权与教育权
对农村“建房热”现象的思考
分析利率上升对房地产价格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1)
试论学科建设及学科梯队的支撑条件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
浅谈教师权利的救济与保护
浅谈教育诉讼下高校和学生权利与义务的重新认定
《人生寓言》学习目标
《人生寓言》重点难点
《人生寓言》词义辨析
《人生寓言》问题探究
《人生寓言》课文背景知识
《人生寓言》寓意
《人生寓言》写作特点
《人生寓言》重点难点点拨
《人生寓言》重点语句解析
《人生寓言》学法指导
《落难的王子》课本剧
《人生寓言》课文导读
《人生寓言》课文简析
《人生寓言》词语解释
《人生寓言》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