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1
那狗,那人──巴金《小狗包弟》赏析
巴金的《小狗包弟》通过描写小狗包弟在与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以及最后“无可奈何”的结局,勾画出了一只忠实、可爱、聪明、活泼、懂人性的小狗形象。在怀念小狗包弟的过程中,充满了对小狗的思念之情与愧疚之情,思物思人,以逝的小狗勾起的不仅是作者对过去的追悔,更多的还有对夫人萧珊的回忆和亏欠。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写了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艺术家与小狗相遇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相处很好”。当艺术家遭遇那文革迫害时,最冷的不是残忍的批斗,“拳打脚踢”,“棍棒齐下”,而是“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人心无情,狗却有情,“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在文革的那个时代,被批斗的人就与狗一样,都被棍棒打断了腿。而有些人却连狗都不如,狗尚且懂得朋友之道,而人呢?对待自己的同类还如此的绝情。让人感动的情感,让人痛心的年代!
因为相同的故事背景,同类的主人公,也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作者下文的回忆,让读者可以带着感动和好奇心,跟着作者的思绪回到过去。
作者描述了小狗包弟的背景、来历、名字的来由以及在七年里包弟所带来的悲欢离愁。包弟的声音、动作等细节描写,一个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立起身子”“不停作揖”,更让人不禁喜欢上它。又从由起女士和作者爱人萧珊对它的关爱之情,显示出小狗包弟与人的融洽相处,和谐之境洋溢。
日本女士的问候是对小狗的关爱之情的凝聚和流露,第二句“你的小狗怎样”是作者的联想,勾起了作者的伤感,“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失去了包弟,作者非常的痛苦,也非常的自责,那种痛苦是难以言表的,也使文章的格调由之前的轻松明朗转入了悲伤黯然,从而开始了一段痛苦时期的叙述。
作者与家人不再把包弟的叫声当作是欢乐,而是转为了一种恐惧,“抄四旧的红卫兵”是谋杀小狗包弟的元凶。作者陷入了矛盾的痛苦深渊,在是否送走包弟的选择中两难着。随着形势的紧张加快了包弟的死亡,作者最终了送走包弟,怀着满心的不忍与愧疚。小狗包弟被送上了解剖桌,作者觉得自己“不但不曾摔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作者悔恨的不止是简单的被迫地充当了间接害死包弟的刽子手,而是自己“就这样可耻的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十三年后重望故地,已是物是人非,作者怀念小狗包弟,更怀念的是那个在文革逝去的爱人萧珊。“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如地狱。”这是造成作者愧疚大半生的根源。他不想让包弟被红卫兵或附近的小孩杀掉,可最终,包弟还是被送解剖桌上;他不想让家人因自己受到伤害,可爱人萧珊还是无可避免地受到牵连。
作者“怀念包弟”,“想向它表示歉意”,这些想对包弟说的话作者更想的是对爱人萧珊说。可惜,那人、那狗,都不可能再听到、再知道了。因此,作者才无法“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饱受心灵的煎熬而没有终结。
“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在失去了小狗包弟、爱人萧珊以后,活着,对于作者来说,就是要“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总结”。但作者自己也说了,“这绝不是容易的事”。
《怀念包弟》就好象作者对过去的惭悔书,文中深深地流露出作者对自己文革中那种逆来顺受的思想的痛恨,字里行间到处流露的也是对故狗、故人的怀念与歉意,并为那无法偿还的亏欠而懊恼、抱憾。怀念包弟,也是从另一个侧面怀念萧珊!
在我看来,文革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小狗包弟和萧珊女士都是文革的牺牲品。巴金先生同样也是。包弟、萧珊虽然逝去了,可所有的“罪名”也都跟着长埋地下了。巴金先生活下来了,却饱受了精神与肉体的折磨,棍棒的伤易逝,心灵却一生都受尽折磨,到死时仍不能放下。那是一生都消不掉的痛啊!
文革,那是人类最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也不应该遗忘,人人心中都应该永存着一座“文革”博物馆,反思那一段伤痛,为了那无数只被送上解剖桌的“包弟”,那无数位倒在批斗台上的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龙公记"
- 班级“笑星‘‘
- 非常学生
- 野蛮女生ABCDEF
- 陌生人
- 唐老师
- 我家的烹饪大师
- 我的妈妈
- 我的小侄女
- 话说“王保长”
- 我眼中的我
- 我哭了
- 我班三最
- 我的妈妈
- 周周=抠门??
- 正在消逝的中关村[下]
- 如何以人为本促进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同步发展
- 第二章 美国:新经济的发祥地
- 第十一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经营方式
- 浅析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中国
- 第七章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
- 第九章 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组合规则
- 第三章 高科技:新经济的动力之源
- 第四章 资讯经济:新经济的产业支柱
-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
- 第六章 创造型人才:新经济的基石
- 第一章: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
- 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
-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一)
- 正在消逝的中关村[上]
-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之四
-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之二
-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三
-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之一
- 《莫高窟》全课时教学设计
- 《天火之谜》课文内容
- 小学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
- 《莫高窟》教学分析
- 《莫高窟》教学计划
- 《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案之三
- 《诺贝尔》课文内容
- 三年级《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 《莫高窟》教学教案
- 《黄果树瀑布》教学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