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4
生命的追问 人性的反思
【教学构想】
新课改让我们不得不直面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老问题和新现状,它逼迫我们思考,也催进我们实践。在同一母题下的文本阅读,可以兼容不同文体的阅读文本,是进行教学有机整合的方法之一,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所进行的教学行为的探索,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尝试。
《小狗包弟》是一篇以“十年浩劫”为背景的回忆性散文,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以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劫难为背景的一篇新闻报道。重大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主题──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在教学中,我试图扣住这样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考,以期学生在心灵震撼的基础上能有更深层次的追问和反思,这是我教学的最直接目标。
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一种时髦,不是为了贴上一个美丽的标签,更不能只有形式的东西。我们也许只是探求一种阅读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寻求、提升阅读者的主体感受和认知深度,也应在“对话”中得以展现。阅读的方式不能决定阅读的质量,阅读的容量不能决定阅读的深度。但并不是说我们不追求阅读方式的多变,不拓展阅读的容量空间。
新课程改革鼓励我们突破窠臼,去寻求更接近教学本质的途径。这一节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希望能聆听到你最真诚的批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感知文本──获取学生在初读文本后的感受
(教师强调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
(随机请几位同学简要作答。)
三、对话文本──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以“生命”、“人性”为主题与文本“对话”,说自己的发现,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的体悟最本真,也最重要)
1、你知道《小狗包弟》写了一个怎样的悲剧?
2、你知道“奥斯维辛”又有着怎样的悲剧意义?
关于奥斯维辛大门的说明:
门头上的德文是“劳动使人自由”。
但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四、直面历史,铭记历史
(图片“场景”与“面孔”)
1、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革”
红卫兵
专政队
批斗
武斗
游街示众
“四旧”
“里通外国”
反革命
抄家……
“十年浩劫”
──同学们,请记住这些词语吧!它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流行的语汇,是一段历史的鲜明标记,它们的背后是疯狂、愚昧,是暴力、血腥,更是人性的沦丧、民族的灾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
毒气室
人体实验室
鞭刑柱
焚尸炉
绞刑室
……
奥斯维辛集中营──“杀人工厂”
──同学们,也请记住这些词语吧!……(由学生即兴仿说)
五、良知与责任──仰望作者
1、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
曾有外国朋友问我:“‘四人帮’不过四个人,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能量?”我吞吞吐吐,不曾正面回答他们。但在总结十年经验的时候,我冷静地想:不能把一切都推在“四人帮”身上。我自己承认过“四人帮”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难道我就没有责任!难道别的许多人就没有责任!不管怎样,我要写出我的总结。我准备花五年的功夫,写出五本《随想录》。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权利。
──《探索集》后记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普利策
惟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这样,它才可能返回人类的心灵,获得为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和力量。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六、拷问心灵──拓展延伸
1、人有时是脆弱的。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做一些连自己都感到脸红、甚至耻辱的事,你有勇气去面对吗?如果有,请拿起你的笔勇敢地把它写出来!
2、如果你去南京游玩,你有没有自己要去雨花台烈士陵园或南京30万同胞遇难纪念馆看一看的念头?为什么?
【板书设计】
悲剧:
狗──人──社会──人类
生命的践踏与毁灭
人性的扭曲与泯灭
呼唤──良知与责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九十分
- 春节见闻
- 幸福
- 泉城广场
- 谁和谁好
- 包饺子
- 水果丰收会
- 我给爷爷包饺子
- 试卷发下来以后
- 妈妈第一次开车
- 合作
- 逛美食节
- 难忘的一幕
- 爸爸的爱
- 捉小偷
- 我所珍藏的节目单:1976-1980
- 论中学通用技术课程限制条件对学生进行技术设计的重要性
- 历史剧在说唱乐中“新生”
- 鹏背千里,翼垂天云
- 老景“下放”记
- 因为执着所以权威,因为权威所以执着
- 艺术家是否应该抵御返场的诱惑?
- “黑白舞步”:舞蹈的巴赫原来这么美
- 美国九曲花街漫步
- “我是谱写《玫瑰骑士》的作曲家”
- 乐声中的怀念
- 与歌唱家并肩而行
- 香港教育之新的教育目标与范式转向
- 英雄之贵在于“本色”
- “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版本谈
- 近年来目睹高考作文之怪现状
- 北京中考作文命题研究
- “异形词”不影响高考语文命题
- 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评析
- 山东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 对语文高考命题提出五点意见
- 点评2007年高考卷:湖北卷
- 以务实的态度来进行高考的改革
- 高考语文命题必须走出误区
- “屈原高考”折射应试作文的荒谬
-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
- 忧虑新课程语文高考
- 科举考试与社会习俗
- 评湖北卷高考作文题
- 谢泳:恢复高考与阶层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