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翻新时间:2023-05-14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⑴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⑵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⑶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⑷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⑸ 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放学了
- 我的四驱车
- 放学了
- 美丽的山
- 放学了
- 被困的小猫
- 动物奥运会
- 放风筝
- 我的小猪存钱罐
- 我家的小菜园
- 一棵树
- 我家乡的池塘
- 小镇夜景
- 贪吃的小白兔
- 乌龟历险记
- 谈声乐演唱中歌曲的分析处理和情感表现
- 论古筝艺术的表演形态
-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解
-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美”和“乐”
- 简述国有公路施工企业恶性价格竞争的成因分析
- 以《父亲》为例浅谈歌曲的艺术处理
- 谈戏剧男高音
- 儒家音乐思想基本特点
- 倾听“武林逸林”,试论浙江筝曲
- 艺术通感在儿童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 试论歌唱中的情感与表现
- 不一“单一”要“丰富”——针对现状谈高中音乐教学
-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
- 关于宝卷念唱的意义阐述
- 浅谈儿童手风琴集体课教学
- 《快乐的节日》教案
- 《北京》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徐国丽
- 《一分钟》教学设计
- 《我选我》教学设计2
- 《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说课教案
- 《葡萄沟》教案
- 《一分钟》教学设计1
-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1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
- 《静夜思》教案
- 《假如》教学设计与反思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设计与反思
- 《称象》教案
- 《一分钟》教学设计
-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及反思